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上举行了心血管病学名词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仪式。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副主任代晓明、第四届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张玉森、事务中心业务六处处长杜振雷、事务中心业务六处项目主管林佳盈、心血管病学名词编写委员会秘书长许晓晗、心血管病学名词审定分委及编写委员会部分专家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发布仪式上,心血管病学名词编写委员会主任周玉杰教授首先回顾了我国心血管病学名词发展的历史传承。他指出,1995年公布的第一版医学名词中,包含心血管病学名词648条,凝聚了林传骧、刘力生等老一辈专家的心血,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心血管病学与时俱进的飞速发展,大量专业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概念不断涌现,名词术语的不统一已成为制约学术精准交流与学科健康发展的瓶颈。“名不正,则言不顺”,建立一套能够精准描绘学科前沿、统一行业共识的“新语言”,已是时代的迫切需求。

周玉杰教授致辞
代晓明副主任在致辞中,向为这项工作付出艰辛努力的专家学者致以崇高敬意,并强调了名词审定工作作为国家级科学实践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他指出,这套规范名词的价值远超一本工具书,而是构筑了我国心血管病学发展的“学术基石”。他认为,这套规范化的名词是构建心血管病学“知识图谱”的核心资源,将为临床决策支持、疾病风险预测等前沿应用提供强大的数据和逻辑基础,是“赋能AI技术在我国心血管领域应用不可或缺的基石”,将有力推动中国心血管病学事业迈向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未来。

代晓明副主任致辞
心血管病学名词编写委员会副主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迎新教授详细介绍了这项规范名词的诞生过程。她强调,这绝非一次常规的书籍编写,而是一项严谨、系统的学术工程。自2018年10月,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心血管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及编写委员会成立以来,周玉杰教授牵头组织了全国近百名心血管病专家,严格遵循全国名词委确立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与约定俗成等核心审定原则。从构建学科概念体系框架,到系统收录1400余条核心术语;从名词的收录、定名,到释义的撰写与修订,七年间,先后召开了20余次专题审定会议,历经13稿的反复推敲与打磨。这背后,是为追求概念精准、达成行业共识所走过的严谨历程。
发布仪式最后,事务中心业务六处杜振雷处长宣读了心血管病学名词公开征求意见公告。
《心血管病学名词》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统筹部署、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心血管病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组织审定,韩亚玲院士、葛云波院士、王建安院士担任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