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联合主办的医学新概念新术语暨“稳态医学”论证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多位院士及30余位全国医学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参会,围绕中国原创理论稳态医学展开深入论证。
稳态医学是以维持生物体分子、细胞、器官及全身稳态平衡为核心,旨在通过调节动态平衡来维护健康、预防和诊疗疾病的综合性学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提出。王松灵院士在本次会议上系统回顾了其团队三十年来在稳态调控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围绕稳态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临床意义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报告,同时展望了该理论在数智化医疗中的应用潜力,为医学领域由“治已病”迈向“治未病”提供了新的战略路径。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强调,术语规范化是科技创新的底层架构,医学术语的规范化不仅关乎学科体系建设,更是推动中国原创成果走向世界的关键基础,必须坚持科学性、系统性、传播性的原则,为全球学术语境中的中国声音提供有力支撑。裴亚军介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启动基于我国重大科技创新的新概念新名词规范化体系化建设工作,以规范化标准化的语言体系推动创新成果全球传播。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表示,稳态医学不仅融合中西医学智慧,还打通了分子调控与临床干预之间的链接,使其形成了完整闭环。该术语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将为复杂疾病的系统性认知与干预提供理论支撑,也将重塑国际医学的话语格局。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张晨提出“三步走”战略:一是推动国家级稳态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二是建设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发起稳态医学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中国方案服务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