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办公邮箱   |   ARP系统   |   术语在线   |   ENGLISH

“飞蛾扑火”溯源

文章来源:咬文嚼字  |  发布时间:2016-09-14  |  【打印】 【关闭

  成语“飞蛾投火”或“飞蛾赴火”的喻义,《现汉》和《辞海》都说是“比喻自取灭亡”;一些成语词典也大多如此释义,如《中国成语大辞典》和《成语辞海》。难道飞蛾之“投火”或“赴火”,真就是为了找死吗?

  “飞蛾投火”的语源,辞书都取《梁书·到溉传》的“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只是引例太过简略,于是见有“焚身”二字,便说是“比喻自取灭亡”。这其实是脱离了语境的断章取义。

  查《梁书·到溉传》,到溉是梁高祖萧衍的大臣,“少孤贫”,但“聪敏有才学”,与高祖君臣关系非常融洽。他有个孙子叫到荩,“早聪慧”,是个少年才子。一次祖孙俩“从高祖幸京口,登北顾楼赋诗”,到荩受诏赋诗立就。高祖览后大为赞赏,开玩笑地对到溉说:“荩定是才子,翻恐卿从来文章假手于荩(恐怕你以前的文章都是他代笔的吧)。”并因此“赐溉《连珠》(古代一种文体)曰:‘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髦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其见知赏如此”。这是说高祖对到溉也很赏识,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就像飞蛾赴火一样,为追求完美,哪怕弄坏了身子也在所不惜。只是如今年岁已大,高祖因此嘱咐他以后就让年少的孙子来代写。

  梁高祖在此用“飞蛾赴火”作比,决非“自取灭亡”的意思,而是告诫到溉,不要再像飞蛾赴火那样,太过竭尽心力地去追求文章的完美,以致弄坏了自己的身子。而如今的一些辞书却仅以所引“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二句,就释义为“比喻自取灭亡”,显然是断章取义的一种误释。

  据《艺文类聚》卷九七《蛾》所引晋苻朗《苻子》的说法,飞蛾之赴火,是因为“不安其昧而乐其明,是犹夕蛾去暗,赴灯而死也”。这是说飞蛾有趋光性,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尤其是晚上,但凡有点光亮的地方,就会不顾命地飞去,终至“赴灯而死”。另据所引支昙谛《赴火蛾赋》的说法,飞蛾平时“翔无常宅,集无定栖”,因为趋光,所以一旦“烛曜庭宇,灯朗幽房”,便会“纷纷群飞,翩翩来翔”,乃至“赴飞焰而体燋,投煎膏而身亡”。飞蛾完全是因为趋光而赴火以致或“体燋”或“身亡”的,如民谚所说的“飞蛾扑火自烧身”。

  鲁迅先生《秋夜》有一段很形象的描绘:“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罩上喘气。”这小飞虫就是飞蛾,之所以会“遇到火”,就是由其舍命的趋光性决定的。因此“飞蛾赴火”的本意只是“趋光”,而非找死。“光”便是飞蛾所追逐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是可以不顾命地“撞进去”的。

  所以,“飞蛾赴火”的初义,只在强调飞蛾所具有的趋光性。用作比喻,最初的喻义,便是“舍命地奔赴某个目标”。这在古书中有不少例子,只是目标各有不同。如《魏书·崔浩传》载,鲜卑人在慕容垂的号召下,“同类归之,若夜蛾之赴火”。这里的目标就是投军,投奔到慕容垂的军队里去。又如李德裕《虚名论》之“趋之者如飞蛾赴火,唯耻不及”,这里的目标则是追逐虚名了。又《新唐书·李德裕传》载,李德裕曾有谏言说“小人于利,若蛾赴烛”,以及支昙谛《赴火蛾赋》中所说的“悉达有言曰:‘愚人忘身,如蛾投火。’诚哉斯言,信而有徵也”,这里的目标又是逐利和贪财了。所以“飞蛾赴火”的初义,只是追逐某个所向往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是可以不惜献身的。

  据说飞蛾在赴火时,是“知往而不知返,知进而不知退”(南唐·谭峭《化书·三·飞蛾》)的,常因趋光“不知返”而“撞进去”,于是就会“遇到火”而“自烧身”,如支昙谛所说的或“体燋”或“身亡”,这才引申出“自取灭亡”的新义来的。这个新的喻义,如今已成了常用义。

  因此,成语“飞蛾投火”或“飞蛾赴火”,从语义演变的角度说,应该是有两个义项的。其一就是如今常用的基本义,“比喻自取灭亡”。其二则是最初的喻义,“比喻舍命地奔向某个目标”。虽说眼下已无此类用例,但如今常用的基本义,却正是由这个初义衍生而来的。

  
 

  (本文摘编自《咬文嚼字》2016年第9期,作者陈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