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王辰、刘辉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为:WT2023001),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视域和建设路径》。课题组成员有:刘德培、任慧玲、李晓瑛、刘懿、李军莲、邓盼盼、冀玉静。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已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基础研究,夯实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的新时期,要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
医学是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的健康而发展出的知识、技术、艺术、学术体系。医学是多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社会科学和方法、人文学科和文化是医学的三大基础学科。医学是对人、人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施行全面照护的人学,依照护对象的不同分为临床医学、群医学两大类,从“促、防、诊、控、治、康”六个方面施行对人的全面照护卫生是依据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为恢复、 维护、增强人的健康所采取的行动。公共卫生以群医学和相关学科原理为基础,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群健康所采取的综合社会行动。健康是人的一种良好生命状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健康及环境健康四个方面,应和了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和"One Health"理念,即全体健康。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1)深入调研国内外主流医学知识体系的新进展,概要阐述MeSH、SNOMED CT、ICD、NCIt、NLMC、CIP、中图法等词表的编制目标、内容结构及应用现状,并对其更新持久、应用目标明确、开放易获取、语义关系丰富等特色优势进行剖析与归纳,为我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2)基于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创新视域和多年的医学术语理论与实践工作,采用比较综合法,综合比较了国内外学科体系、术语体系,以及BMJ、WOS等期刊资源分类体系,并考虑了学科关联文献量,初步提出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框架。该框架由医学、卫生、健康三个簇组成; 一级分别为临床医学、医学基础、护理 学、群医学、药学、特种医学、卫生、健康;二级目前共有83个,相应术语已完成与 MeSH词表的语义映射。
(3)按照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框架,以及《中文医学主题词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已有术语基础,初步完成了自主知识体系内容构建。后续依托 全国医学卫生健康专家力量,依托项目组搭建的加工审核平台和信息技术支持,完成 自主知识体系内容审定及优化完善。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关乎我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人民福祉,其重要意义涵盖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全部核心内容。构建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凝练我国医学卫生健康实践中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既能够指导我国医学卫生健康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又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主动权、展现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作为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始终以引领我国医学科技教育发展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联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探索构建了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为应有之义。
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借鉴国内外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发展,初步提出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框架和建设路径。后续建设与审定全过程,将集思广益、凝聚多方智慧展开论证,携手共同完成这项基础性工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推动我国医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健康大数据的共建共享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