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石春让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中国术语翻译理论史稿”(项目批准号为:YB20200014),最终成果为同名书稿和系列论文《回译理论指导下中国古代建筑术语的翻译策略》等。课题组成员有:石小梅、戴玉霞、赵巍、李琦薇、邓林、王芳、吴琳、张丽杰、郑荣。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术语,一般是指特定学科领域中表示概念的称谓。科学、艺术、社会等各学科领域都会有专业性强、数量众多、形态多元的专业术语。
在国外,与术语翻译史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围绕某些国际组织推进术语规范应用而展开的术语翻译研究。二是结合词源学、语用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研究术语翻译的历史状况或研究术语的沿革与发展。
在国内,与术语翻译史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门翻译史研究中有一些术语翻译的探讨,如马祖毅(1999)编著的《中国翻译史》、李亚舒,黎难秋(2000)编著的《中国科学翻译史著》、陈福康(2002)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等,都有术语翻译的论述。二是术语规范和应用研究中有少量术语翻译史的探讨,如由路甬祥院士担任主编,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商务印书馆于2010年联合推出的“中国术语学建设书系”,出版了一系列术语学专著和译著,包括温昌斌的《民国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实践与理论》、刘青主编的《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郑述谱的《术语学论集》等,这些著作中有少量术语翻译史的论述。三是应用翻译研究中有少量的术语翻译技巧、功能的探讨,辜正坤(1998)、黄忠谦(2022)在在论文中提出术语翻译新论,方梦之和范武邱(2008)编著的《科技翻译教程》、傅勇林和唐跃勤(2012)编著的《科技翻译》都有专门章节简要介绍术语翻译方法和功能。
已有的研究对中国术语翻译史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这些研究只是零星地展现了术语翻译的概况,缺乏系统性。目前似乎还没有专门的中国术语翻译史的论述。本研究设定我国的术语翻译活动有至少三千年的历史,并力图系统地展现术语翻译的理论的独特风姿,以及内在的关联性。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检视中国三千年的翻译史,采撷散落其中的术语翻译理论,在评析术语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勾勒出中国三千年术语翻译的发展脉络,探索不同的术语翻译理论论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我国术语翻译的历史应该有至少三千年的历史,共有7次翻译大潮,每次翻译大潮兴起,都有众多有关术语翻译的理论论述,这些理论论述既有独特的风姿,也存在内在的关联性。本研究收集、总结我国历代翻译名家、评论家的术语翻译论述,并对其梳理、描述、评析,并以专门史论的形式把这些珍贵的术语翻译论述及其本质展现出来。
梳理我国三千年来的翻译史,可以发现,术语翻译与我国三千年文明史相伴而生,不同的翻译高潮期都闪现出精妙的术语翻译理论。
早至上古-先秦时期,我国先民就有关于术语的重要论述。一些记录上古历史的古代典籍中,就有与翻译活动有关的术语。《尚书》的《虞书•益稷》就记载了夏朝与周边民族通过翻译活动开展交流交往的史实。我国北宋时期编著的《册府元龟》是一部政事历史百科全书式的汉族史学类书,专门记载了上古至五代时期的君臣事迹。该书的《外臣部•艱译》就记载了西周初年周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开展交流交往活动时与翻译有关的术语。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术语的命名原则、方法等进行了论争,提出一些有关术语的独特观点。荀子在《正名》篇中指出,王者确定事物的名称是约定俗成的。王者循名责实,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命名的基础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官对事物的感受。不同的则用不同的名称,等等。孔子提出“名正言顺”的理念,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诸子有关术语的观点对术语翻译产生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一般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其实,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大致从西汉开始,我国与外域民族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绵延不断的对外交流交往活动,其中的翻译活动高潮迭起。在中外文明相互交流过程中,外来文明中的各类术语充当着重要作用。这些术语或指称外域的具体物品、或指称外域民族的抽象文化。人们为了能够快捷地了解物品、认知外域文化,更好地与外域民族进行沟通交流,对术语的翻译实践不断创新,对术语的翻译研究也不断增多。人们在对不同类型的术语翻译时产生了许多匠心独运的原则和策略。两汉时期人们选用特殊的汉字音译术语,例如葡萄、苜蓿,对一些多音节的词,则通过先全译音节-再省略音节-后转写汉字的方法译出,如“玻璃”。宋元明清时期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术语,人们却用傍“番”“洋”字等方式翻译。
在我国,佛经最早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此后,佛教翻译几经兴衰,掀起数次高潮,至宋末才渐趋消弥。在我国,佛经翻译持续千年,经历了三个时期:草创时期、发展时期以及新译时期。随着佛经的翻译与传播,佛经的教义传入我国,相应地,与佛经有关的术语,如表述佛经教义、观点的术语,表述西域国名、人名和物品名的术语也进入汉语。晋僧竺法雅首创“格义法”翻译佛经术语,以道家概念比附、解说佛理。唐朝高僧玄奘提出“五不翻”的翻译原则音译佛经中特殊类别的词汇。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士大夫把西方宗教经典著作和西方科学著译介到中国,使中国人对欧洲的宗教、政治、文化、思想、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信息有了初步了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庞迪我等运用音译法、摘译法等翻译术语,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等则用会通法、创译法等翻译术语,使西方的宗教和科技术语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变得本土化。
清朝末年,随着西学东渐的第二次高潮的掀起,在井喷式的翻译活动中,演绎出科技和社科术语翻译的多元方法和策略。英国翻译家傅兰雅“以平常字外加偏旁而为新名”为原则音译化学元素名,如镁、砷、硒等。严复等人翻译社科术语时,“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力求意译,但却用心良苦地刻意去寻找一个音似的古词去表示西方概念。梁启超等人则直接引进日本人翻译术语时用日语中的汉字创造的新词,这存在着中国人翻译的术语与日本人借用汉字创造的术语竞争的问题。还有一些人则对国内事务有抵触情绪和反感心理,在翻译术语时,通过译音把意义空洞化,任人去填充、汉化,任人去望文穿凿,出现了稀奇古怪、诘屈聱牙的汉字组合,如“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大量的术语经翻译进入中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推波助澜。
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动荡时期,但是却是翻译的昌盛时期。民国时期,不同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学、科技、哲学的各类文本被译介到中国,不同领域各类术语的翻译新方法和策略也应运而生。
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翻译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其一,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我国主要翻译苏联各种领域的作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时期,也诞生了一些英语国家及其他国家的文学名著译本。一些翻译工作者提出了零星全独具匠心的术语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包括周作人、老舍、刘伯成、董斯秋、李石民、茅盾等。其二,1978年到世纪末,我国爆发了蓬勃兴盛的翻译浪潮。大量的西方著作被译介到国内,涉及领域多、翻译著作的发行量巨大,影响广泛。一些翻译机构、学术期刊发表大量的翻译研究论文,与术语翻译有关的研究论文也呈现蓬勃兴盛态势。许多从事机械行业、医学行业研究的科技人员发明了多种术语翻译策略和方法,如以借形的形音译法(如A frame译为A形架,O ring译为O形环,X ray译为X光)。
进入新世纪,术语数量层出不穷,术语的译者、翻译工具、使用群体、应用范围、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相关因素都形成多元动态、互联互补的翻译生态环境,因而人们应该在传承传统术语翻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形态多样的术语翻译方法和技巧。在互联网时代,与术语翻译有关的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大放光彩,比如完全照抄术语原文形态的零翻译(Wifi),又比如选用音同义似的汉字术语翻译法(基因),还比如外汉词语搭配术语翻译法(M-zone人,Nano卡)等。
三千年来,中国术语翻译的需求无不围绕文化交流、民族复兴、追求美学的主旨需求展开。不同时期,人们因为不同的主旨开展术语翻译活动,如了解夷情,传播宗教,传播科技,救亡图存,改良社会,启化民智,图谋富强,丰富语言,提升情趣等,但术语翻译都影响着科技、文化信息的传播,颠覆着传统思想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解构着传统思维定势,对抗或顺从着主流意识形态,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本研究运用创新的研究方法,开展了有效的研究。①文献梳理法:将中国三千年的翻译史划定成7个高潮时期,对不同时期的翻译理论进行分类,择取与术语翻译有关的论述,并对其进行梳理。②观点演绎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术语翻译理论进行分析评述。评述时,遵循“立片言以居要”的原则,力求把历代翻译家、评论家有关术语翻译的只言片语式的论点真实地描述出来,并客观点评,突出不同论点的主要贡献。
一方面,本课题客观评述术语翻译理论的独特性。中国的术语翻译理论基本上是翻译家、评论家的零星散论,且散落在不同的文本、著作中,是散论式的,而不是系统性的论述,这些术语翻译论点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又与特殊的文本语境有密切关联。因此,客观评述术语翻译理论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文本背景,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来展开。本研究在评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术语翻译理论时,遵循“立片言以居要”的原则,力求把历代翻译家、评论家有关术语翻译的只言片语式的论点真实地描述出来,并客观点评,突出不同论点的主要贡献,使术语翻译的相关理论呈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样态。
另一方面,本课题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术语翻译背景、需求、功能、影响,特别总结出术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实用技巧。术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实用技巧需要认真细致地归纳总结,需要结合具体译例的实用性、有效性来展开。
主要建树。(1)探讨自成一格的中国术语翻译理论体系。根据霍尔姆斯的译学理论,术语翻译属于应用翻译学范畴。三千年来,中国出现7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中都闪现出精妙的术语翻译理论。中国三千年文明史最重要的术语翻译史实包括:①先秦时期诸子的思想火花碰撞,诸子有关术语的论述催生出原始的中国术语翻译理论;②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各类多元文化交流带来了许多术语,也促进术语翻译理论的早期发展;③持续千年的佛经翻译,为汉语注入大量术语,也诞生了众多术语翻译的精辟论述;④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浪潮中,诞生了众多科技术语和宗教术语,也产生了术语翻译的独特论述;⑤清朝末年,在井喷式的翻译活动中,演绎出科技和社科术语翻译的多元方法和策略;⑥民国时期,不同领域的各类文本被译介到中国,各类术语的翻译新方法和策略也应运而生;⑦新世纪以来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多元的翻译活动,推进术语翻译研究的新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检视中国三千来翻译高潮中诞生的术语翻译理论,勾勒中国术语翻译史的基本框架,描述中国术语翻译的本质,突显术语翻译的特色。
(2)探讨术语翻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功用。三千来历次翻译高潮中诞生的术语,都使新的科学理念和新的文化理念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深深地融入民族文化中,对中国的科技、思想、政治、经济、文化演变产生巨大影响。
(3)探讨术语翻译理论演进过程中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对今后术语翻译和应用的启示。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种中国术语翻译理论的缘起、目标、内容、效果等无不围绕国家发展的主题展开,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独特性,但在演进过程中存在着内在关联。这些内在关联性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有关,也会对今后术语翻译和应用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我们需要对这些关联性和启示进行总结。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术语翻译理论。本研究系统地收集、梳理三千年来中国术语翻译理论论述,力图探索中国术语翻译理论演变的内在关联机理体系,这对实现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研究、对现代术语学的理论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指导术语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术语的规范和应用。本研究拟细致地总结三千年来的术语翻译理论,分析不同术语翻译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必要性和适应性、产生的影响,这对新时期术语的规范与应用有借鉴作用。
基于本研究,已经发表了学术论文11篇(其中2篇CSSCI论文),一些论文被引用并受到高校MTI师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