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魏向清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英译及其译名规范化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为:ZDI20200012),最终成果为同名结项报告、系列论文《非遗术语翻译的知识理据创新及其应用研究》等和标准文件。课题组成员有:刘润泽、黄鑫宇、冯雪红、魏薇、梅龙、郑泽蕾。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非遗是人类优秀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代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而这种地方性知识的深描离不开术语这一话语工具的应用与传播。非遗术语表征非遗文化实践的核心概念,是非遗知识的语言结晶,更是非遗知识体系及话语体系构建与(跨语)传播的核心介质和重要基础。众所周知,中国非遗资源极为丰富,迄今为止,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项目有43项之多,位居世界第一,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所负载的文化价值之深厚与知识体系之宏大。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工作日趋重视,我国自主的非遗对外译介实践也日趋活跃,这其中,非遗知识的有效对外译介是我国新时代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时代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非遗对外译介活动面广量大,加之非遗译者群体庞杂且素养参差,非遗术语翻译的规范化问题也日益突显,已经成为本土非遗术语输出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课题从术语学理论视角切入,借助术语独特的知识表征与传播功能,在术语知识组织与传播向度上全面梳理中国世界级非遗术语系统及其英译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非遗术语的类型特征与传播语境,进一步提出非遗术语译名规范化原则。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项目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中国世界级非遗术语英译调研报告、非遗术语翻译研究系列论文以及非遗术语翻译工作标准三部分。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如下:
(1)中国世界级非遗术语英译调研报告
该报告系统梳理了10项中国代表性世界级非遗(即古琴艺术、昆曲、京剧、端午节、云锦、宋锦、桑蚕丝织、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的术语知识体系,并就其中核心非遗术语的英译现状展开较为全面的调研。
非遗核心术语知识体系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内部的文化多样性与融合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丰富性与复杂性的体现。术语作为人类科学知识的语言结晶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的重建、保护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极其独特的关键作用。例如,古琴作为首批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遗项目之一,其本身就包含一套丰富的术语概念系统。具体而言,古琴艺术涵盖“表演艺术” 与“传统手工艺”两大非遗门类,前者涉及琴理、琴论、琴道,后者包含琴器、琴制等多 方面的知识内容。每一知识层次内部又衍生出诸多知识类型,每一类型的知识则依托于一套术语体系来表达。以琴器这一知识层面为例,其中的知识类型包含古琴式样(伏羲式、仲尼式、蕉叶式、落霞式等)、古琴构造(琴面:琴弦、琴徽、岳山等;琴背:雁足、凤沼、托尾等;琴腹:槽腹、项实、岳界等)等。每类术语与地方民俗和中国传统哲学艺术等交织,极具概念互文性与知识复杂性。
(2)非遗术语翻译实践问题梳理
课题组通过收集查阅非遗双语文件(如双语非遗名录、外宣文本)、研读中外非遗主题学术著作与双语辞书、实地调研文化场所(如博物馆、主题会展、文化活动)等方式,系统梳理一手非遗术语英译数据,并进行翻译批评,总结当下非遗术语翻译实践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这种一名多译的不规范现象主要在于译者术语英译实践中缺乏相关专业机构审定和推荐的规范化译名,没有相关双语/多语术语库等规范化资源可供译者参照。另一方面,不少译者缺乏术语规范化意识,并未参照已有非遗核心术语译名信息进行比较和选择。
其次,非遗术语英译中存在知识性误译问题。比如,有译者将“吉服”译为“lucky robe”,将中国传统色“绛红”译为“Magenta”等。这里的“吉服”译为“lucky robe”,显然是囿于字面义而未能表达出源术语概念所包含的地方性知识,即“吉服”是指古代祭祀时穿的礼服;而“Magenta”在潘通色卡上对应的颜色是紫红色(purplish-red),并非中国传统色系中的大红色,且文化意蕴相异。此处译者的误译显然是因为忽视了术语翻译作为源语概念跨语二次命名时的知识理据。
再次,非遗术语英译中存在传播有效性问题。众所周知,在文化特色词汇或表达的翻译过程中,音译往往是译者所采取的权宜变通方法。比如,有译者将“斗牛”音译为 “Douniu”以及将“妆花”译为“Zhuanghua”等。然而,如一味采取音译处理,则很容易因译名形式异化造成语义不透明性,势必影响非遗知识的有效传播。
(3) 非遗术语翻译研究系列论文
①《非遗术语翻译的知识理据创新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科技术语》2022 年第 2 期))
当前,学界有关非遗术语翻译的探讨呈现出跨学科研究动向,如借助生态翻译学、跨文化传播视域、美学等理论视角论证翻译策略与方法,并形成了以概念为本位的基础翻译理据,促进了非遗术语翻译的优化实践。然而,非遗术语概念本身往往包含多个概念要素,随之而来的是主体阐释的差异性以及一词多译现象的产生。以剪纸为例,剪纸材料“宣纸”的英译有“Xuanzhi”“Xuan Paper”“rice paper” 等,“窗花”的英译则有“Chuanghua”、“Window Flower”“Paper-cut for Window Decoration”“Window Paper-cuts”等。众多译名变体不仅会增加信息沟通的成本,也会限制中国非遗知识的深度表达,不利于中国非遗知识与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的有效传达。由此可见,概念理据面临着进一步深化阐释的现实需求,就如何厘清非遗术语核心概念要素这一问题,还需要深入反思。
本研究在分析现有概念理据之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基础上,尝试论证非遗术语背后的知识系统性与层级性,提出基于非遗知识系统厘定术语核心概念要素这一认知路径,即知识理据。译者需跳出单个术语的认知视域,将对象术语置于该非遗的整个知识体系中予以审视,判断其概念知识所属层级,从而明确其核心概念要素。之后,该研究以剪纸为例,具体探讨了这一知识理据的应用有效性,以期反哺于中国当代非遗译名的规范化实践。
②《中国非遗外译的译者规范化实践模式构建》(《外语研究》2023年第3期)
本研究以“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术语英译实践为基础,探讨了非遗术语翻译的特殊性与跨文化知识传播本质,提出了以跨语知识传播为目标、译者为中心、知识为内在规范化理据、过程与结果并重的非遗术语翻译规范化译者实践模式。具体而言,译前阶段,译者需对源术语进行知识解读,明确知术语知识框架(术语集)、分析源术语表征的知识类型、根据翻译目的选择规范术语等;译中阶段,译者可选择符合知识对等关系规范的翻译策略,根据术语所表征的不同知识类型选择适用的术语翻译方法;译后阶段,译者需对译名的形式、译名内在的专业概念准确性以及译名的交际效应进行评价。
这一非遗术语翻译规范化实践模式能够显著提升译者的规范化主体意识,进一步促进术语翻译实践全过程的规范化,有助于减少规范化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译名选择随意性和知识性误译等问题。这一非遗术语翻译规范化模式是对“自上而下”的术语翻译规范化工作的有益补充,能够为术语译名审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助于提升名词审定的效率。
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翻译工作标准。课题组研制的非遗术语翻译工作标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非遗术语翻译操作与评价、规范以及非遗多语术语数据加工规范。该标准草案入选2022年度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标准预研项目。主要内容如下:
第 1 部分:翻译操作与评价规范
本标准厘定了不同类型非遗术语的翻译方法以及非遗术语译名的评价原则。 在翻译方法方面,结合译例体阐明了分别适用于直译、意译、释译和音译的情况。其中,当术语的字面含义与术语概念的本质特征或区别特征相符,即字面含义与学术含义一致时,适用直译(例:云锦纹样术语“云纹”的字面含义与术语概念的核心特征相符,可直译为 cloud pattern);当术语的字面含义不能体现术语概念的本质特征或区别特征,即字面含义与学术含义不一致,导致直译后译名不能体现术语概念特征时,适用意译(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术语“杀青”是指采用适当高温加热方式,钝化氧化酶活性,阻止茶多酚类物质酶促氧化的过程(GB/T 40633-2021,4.9)。术语的字面含义与学术含义差异较大,因此采用意译,译为 enzyme inactivation);当直译、意译都无法准确表现术语概念内涵、本质特征或区别特征时适用释译(例:剪纸纹样术语“麒麟”译为 Kylin, a wonder creature with one or two horns, a body covered with blue or green scales, with horse or deer hooves, the head of a dragon and the tail of a bear);当源语言术语在目标语言中缺乏对应概念或概念表达形式,并且直译、意译后的术语译名都无法体现术语概念的本质特征或区别特征,或源 语言术语的文化形象十分重要,需用源语言形式凸显文化身份时,可用音译(例:热贡艺术术语“唐卡”文化内涵丰富,直译、意译无法体现概念内涵,可依据其所属语言藏语的罗马化规则音译为 Thangka,以体现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在翻译评价方面,将非遗译名评价解析为概念评价、语言评价、交际评价三个维度,分别应用于译者翻译操作过程中的译名评价以及权威机构的译名审定工作。其中,概念维度评价包括:1)评价术语译名是否具有理据性;2)评价术语译名是否具有单义性;3)评价术语译名是否具有系统性;4)评价术语译名是否具有确切性。语言维度评价包括:1)评价术语译名是否符合目标语言发展的规律与习惯,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词法、句法规则;2)评价术语译名的语义是否与构成源语言术语的字、词或词组的语义倾向一致;3)评价术语译名是否具有简明性;4)评价术语译名是否具有国际性;5)评价术语译名是否具有能产性。交际维度评价包括:1)评价术语译名是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播的译介目标;2)评价术语译名是否契合目标语言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3)评价术语译名是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翻译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
第 2 部分:多语术语数据加工规范
本部分首先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语术语数据的加工的总体原则,即科学性、规范性、目的性、全面性与动态性,之后厘定了非遗术语数据加工的一般流程,其中包括汉语术语的采集与审订、汉语术语信息筛选与分析、术语译名的采集与审订、术语译名信息的筛选与分析以及术语数据类目的选择与编排。术语数据类目方面,本标准搭建了包括描述术语表征的数据(汉语术语变异表达、简明注释)、描述概念(体系)的数据(所属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定义或说明、参见、多模态术语数据)、描述术语应用的数据(词类、语境)、描述术语翻译的数据(译名、语种标签、译名出处、平行语境、译名说明)、描述译名应用的数据(译名规范状态、译名语境)等在内的类目体系。之后,还就术语数据的储存与录入、术语数据的文献标注、术语译名数据的优化等数据管理事宜分别作了细致说明,同时阐述了单个术语条目审核原则(入库术语的类型代表性与重要性、入库术语数据的知识充分性)、术语条目系统审核原则(入库术语系统的类型全面性、入库术语条目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术语译名数据审核原则(概念传达准确性、语符转换得体性、交际传播适用性)。
此外,标准附录还通过示例具体描述了物质文化术语、规制文化术语和精神文化术语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及其英译的数据类目编排情况。该标准适用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语术语数据的采集、加工与更新,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语术语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
(1)确立中国非遗译介的术语学路径与方法。非遗术语是非遗知识组织、话语构建与文化传播的核心介质。本课题借鉴术语学、知识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多学科理论成果,探究中国非遗术语知识组织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非遗知识译介的现实需求,为中国非遗译介开辟全新的术语实践方法,丰富中国非遗译介方法论,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提升中国非遗话语国际传播总体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构建非遗术语译名规范体系,推进中国非遗知识国际传播。由于非遗术语翻译的特殊复杂性,译者往往难以从现有翻译规范中找到适用标准。为提高非遗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水平,课题组面向非遗术语翻译实践主体与应用需求,研制非遗术语翻译操作与评价规范以及非遗多语术语数据加工规范,分别供非遗翻译实践与术语译名审定人员以及多语术语资源建设方使用。该规范体系还可应用于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多语种数字化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国在世界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引领性作用。
(3)拓展术语应用研究新领域,丰富中国本土术语学理论。在当今术语学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术语日趋成为研究热点和重点。中国非遗术语类别极其丰富而具有本土知识特殊性,是术语学研究领域非常独特的术语类型。本课题通过深入调研代表性中国非遗专题的术语系统,进一步丰富了对术语本体特殊性与跨语应用复杂性的认知,相关研究成果对国际术语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推进也有一定的作用与贡献。
课题组在现有阶段成果基础上,与澳洲孔子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成功申报 2022年度教育部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创新项目“中国非遗文化多模态教学创新设计与应用”,并成功孵化2022年度教育部专业学位主题案例“术语识遗:基于术语多模态翻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南京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非遗里的中国——中国非遗术语多模态创译实践”。此外,课题组研编的非遗术语知识系列读本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读本系列(汉英对照·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