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俄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07 来源:

  黑龙江大学陈雪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俄译研究”(项目批准号为:YB2019019),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和系列论文《认知视角下中医术语俄译的问题及对策》等。课题组成员有:王骁骞、孙丽丽、张珊、Васильева Жанна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文化术语外译是我国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以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支撑性要素。本课题以认知术语学、文化翻译学等理论为指导,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术语翻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充分描写并分析源语和译语的发展变化和校正联系,发现俄罗斯对于我国文化的认知特点。课题组在全面梳理和考察我国传统学科术语、典籍术语外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术语俄译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研究主题和计划,分别选取中华典籍名称俄译、《中国精神文化大典》术语俄译、茶文化术语俄译、《红楼梦》中医术语俄译、《黄帝内经》俄译本术语俄译作为个案研究,这其中既包括以俄罗斯人作为翻译主体的术语翻译研究(《中国精神文化大典》、《黄帝内经》俄译本、典籍名称俄译),也包括我国学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术语翻译研究(茶文化术语、中医术语),转换研究视角,对比异同,探讨我国文化术语俄译的最佳模式,促进中国文化真正走入俄语国家,为我国文化强国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理解和文化互鉴贡献力量。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课题组以认知术语学、文化翻译学等理论为指导,主要考察我国传统学科术语、典籍术语的俄译情况,探讨我国文化术语俄译的策略方法,促进中国文化真正走入俄语国家,为我国文化强国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理解和文化互鉴贡献力量。根据研究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①传统文化术语俄译及典籍翻译历史及动态研究;②传统文化术语特点及其多重特质分析;③汉俄语表征文化概念的特点和方式对比分析;④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俄译个案分析;⑤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俄译策略方法研究。以下为项目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1)论文《我国传统学科术语外译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2021年1月发表于中国科技术语,这篇文章选取2019—2020年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目录内语言学及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外语类期刊作为语料来源,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分别以术语翻译、外译、文化对外传播为关键词,在检索结果中剔除术语外译汉文章及其他不相关论文后,共获得论文173篇。以这些论文为依据,从研究维度、研究方法、问题取向三个方面对二十年来我国术语外译研究现状做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探讨术语外译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术语是一门学科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核心要素。近二十年来,中国传统学科术语外译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呈现出理论多样化、视角个性化、方法多元化、范围扩大化以及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层阐释和传播的发展趋势。 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还应进一步提高翻译本体研究的系统性,注重翻译规范和翻译方法的整合性,突破翻译主体的局限性,从而促进我国传统学科对外传播。
  (2)论文《认知视角下中医术语俄译的问题及对策》,2019年12月发表于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这篇文章选取中医术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术语学视角分析中医术语俄译的困境,根据中医术语形式的特殊性,分别探讨单字、四字、短句术语的俄译特点及其阐释方式。因中医术语的特殊性,在翻译实践中对其采取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也有所不同。通过研究认为,对于中医术语的俄译可遵循以下翻译原则:
  首先,使用音译法的术语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涵抽象丰富、形式简短的、无法对译的中医核心术语,这样不仅避免中医术语民族性因误译丢失,还能使俄语读者通过核心术语音译形式掌握并牢记中医基础理论论。有对应词尽量用对应词,可以加注。 
  其次,尽管很多中医术语名称与西语术语的名称相同,但概念内涵有差异,但过多使用音译反而破坏了中医国际化。 
  再次,意译适用于未包含中国特有文化元素的专业词汇。
  (3)论文《中医隐喻性术语的特点与俄译原则》,2021年6月发表于锦绣杂志,这篇文章选取《黄帝内经》中医隐喻性术语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俄译策略。因为在中医对外传播过程中,隐喻术语的翻译尤为重要。《黄帝内经》是大部分中医术语的来源,它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鉴于此,对《黄帝内经》两个俄译本(维诺格罗茨基(Б.Б.Виногродский)和阿拉诺夫(Д.Ф.Аланов)的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中医药学名词》中给出的中医术语为标准,对其中具有隐喻性意义的术语进行筛选,共获得术语 211 条,并对其特性与俄译原则展开探讨。通过分析中医隐喻性术语的特点,总结了中医隐喻性术语翻译应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
  首先,对于具有简洁性的中医隐喻性术语,当术语外译后出现俄译形式过长的问题时,要坚持简明扼要原则,适当省略术语中的次要信息;
  其次,对于具有文化性的中医隐喻性术语,当源语的隐喻特色表达与传递医理相冲突时,要坚持医理为先的原则,省略术语中的隐喻意象;
  再次,对于具有多义性的中医隐喻性术语,要坚持概念准确原则,即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含义。
  (4)论文《汉语外来语词典》中英源术语汉译方法研究,于2022年9月发表于《海外英语》期刊。这篇文章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选取《汉语外来语词典》中 379 条英源术语作为研究对象,对英语术语的汉译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英源术语的汉译方法主要有音译、音意兼译、拆译、仿译、意译五种,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外来术语翻译的规范问题。术语翻译规范是术语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术语翻译过程中的疏忽或方法使用不当无疑会对中国学术研究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从翻译角度出发,对术语进行翻译定名时,源语与译语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应遵循趋于等值的标准。追根溯源,从术语的概念入手,更能帮助译者正确理解,避免造成误译。从形式出发,术语翻译要求遵从科学性,专业性。像化学、医学等专业性强的学科和领域,存在已制定的翻译规范,应严格遵照要求。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对术语翻译提出一些补充要求。从美学角度出发,翻译是一种语言艺术,一个译名在准确表达术语本身的概念意义外,如能再追求更高的层次,满足“意美”,“音美”,“形美”三美,更能受到使用者的青睐,利于信息传递功能的实现。希望以此对我国术语外译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5)研究报告《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俄译研究》,总计4.7万字。本报告在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梳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呈现我国传统文化术语的俄译状况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启示。研究报告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我国传统学科术语外译研究综述。梳理近二十年来我国传统学科术语外译研究取得的显著成绩,研究显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呈现出理论多样化、视角个性化、方法多元化、范围扩大化以及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层阐释和传递的发展趋势。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提高翻译本体研究的系统性。其次,注重翻译规范和翻译方法的整合性。再次,突破翻译主体局限性问题。未来我国传统学科术语外译研究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在异域文化中得到正确理解和传播。
  我国典籍外译研究综述。典籍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在国家政策导向下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从最初以国外学者为翻译主体已发展为以国内学者为主体的格局,且翻译作品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从文本质量、发行模式、传播效果、出版策略及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未来几年典籍翻译依然是我国外译研究的关注重点,且研究热度还会持续上升。但典籍翻译研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对文化术语的外译问题挖掘不够、研究不足,因为大多数典籍文献中的术语在其他语言中都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形式,对于它们的翻译缺乏统一的解释和规范的翻译法则。其次是典籍翻译研究领域的合作模式仍需进一步开发,典籍翻译作为大部头的外译项目,需要各行各业学者通力合作,应避免一家之谈。此外还存在翻译实践多、理论研究少的状况。综合来看,利用定量研究工具把握典籍翻译研究的发展动态,虽具有自身的优势,可为该领域的整体把握提供一定的参考,而更深入的分析还需要在微观层次上深入钻研,以获得更全面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典籍翻译的研究体系。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译评概况。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学出版公司2006—2009年出版了由 М·Л·季塔连科主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集体编著的六卷本《中国精神文化大典》(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第1卷:哲学。第2卷:神话,宗教。第3卷:文学、语言与写作。第4卷:历史思想。政治和法律文化。第5卷:科学、技术和军事思想、保健和教育,第6卷:艺术卷。每卷分为总论(Общий раздел)、正文(Словарный раздел)、附录(Справочныйраздел)三个部分。总论包括一些探讨中国精神文化领域主题和重要问题的理论文章和概述,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精神文化发展的整体脉络和主要特征。正文的词条按字母排序,主要是针对中国精神文化范畴之内的人名、书名、术语、流派的释义。附录部分根据每卷内容的不同,编排也不尽相同,具体包括索引、缩略语表、各历史时期的中国地图、年表及该卷的作者名单等。该套百科全书的问世是俄罗斯汉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是俄罗斯首次如此大规模地以百科词典的形式介绍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全面且图文并茂。俄罗斯汉学界出版的《大典》具有突出的意义。首先,《大典》在解释传统中国与今天中国的关系方面,凭借其区别于西方汉学界话语方式,以新欧亚主义为对话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转换和对世界的意义等问题都给出了肯定性答案。其次,它所展示的学科全面性 ( 涉及到哲学、宗教、文学、语言、历史思想、政治和法律文化、科技、军事思想、艺术等方面) ,使它成了俄罗斯汉学和世界汉学绝无仅有的大作品。
  基于《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术语翻译研究。选取《大典》中历史朝代的俄译、典籍名称的俄译和中医术语俄译作为个案研究,分析其翻译方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以俄罗斯人作为翻译主体对我国传统文化术语翻译的认知特点和翻译策略。
  首先,对于历史朝代的俄译,通常以音译为主,在有对应词的情况下,在音译形式后用括号加注“音译+意译”相结合的形式来呈现。
  其次,对于典籍名称的俄译,都以音译形式为主要体现形式,并在括号内辅以意译形式。然而,对于可直接反映典籍内容的名称,其意译形式能帮助读者来理解这部典籍的种类和主题,有的典籍名称是无法直接体现文献内容的,直译则与原名称大相径庭。
  再次,对于中医术语的俄译,《大典》通常采用多种方式结合呈现,即音译+汉字+意译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可帮助读者与中文术语直接建立对应关系,但对于理解概念内容来说帮助不大。因为很多术语在俄语中没有对应词,无法简单通过语言形式来展现其内涵。对这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仍需探讨更合适的方式。
  我国传统文化术语俄译个案研究。在个案研究中选取典籍名称俄译、茶文化术语俄译、《红楼梦》中中医术语俄译、中医隐喻术语俄译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并横向对比其中术语俄译的特点、策略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文心雕龙》名称俄译为例,分析其多种译法并对比异同;
  其次,以茶名俄译为例,分析中国和俄罗斯对于茶名的认知差异和特点;
  再次,以《红楼梦》中医术语俄译为例分析其俄译策略;
  最后,对比分析两部《黄帝内经》俄译本的中医术语俄译策略,对比异同,探索规律。
  综合以上个案分析,从我国文化术语俄译的原则、策略和方法、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以及文化翻译人才培养三方面归纳研究结论和启示。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分析并掌握我国传统文化术语的特点、文化内涵及其翻译规律,能够促进文化术语规范、外译等工作的有效开展,这项工作同时也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从单纯的语义分析转向集意义、文化于一体的整合性分析,探索我国文化术语俄译的特点和规律,以期对当前的文化对外传播和文献术语外译有参考价值,促进中国文化真正走入俄语国家。本研究转换视角,以俄罗斯汉学家为翻译主体的《大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俄罗斯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及其翻译观,寻找差异和共同点。分析因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误差,解决因此带来的文化误解,探索科学有效地评估文化术语翻译质量的标准。本课题有助了解中俄两个民族认知习惯和文化心理的差异,能助推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
  通过对《大典》术语翻译的分析来理解俄罗斯学者的中国文化观,构建互信互惠的文化根基,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本研究成果为国内术语学界完善汉语术语学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为相关学科术语规范及文献术语翻译工作提供借鉴;有助于解释中俄两个民族的文化性格和认识心理,对于文化政策和文化战略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本研究对于我国文化术语国际化与跨语传播,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相关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成果对于文化术语电子辞典编纂、文化典籍俄译、学科术语系统构建、双语知识库系统构建等方面都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