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冯海霞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外源同实异名科技名词的演变与变异研究”(项目批准号为:YB2019016),最终成果为系列论文《两岸医药类外来词称名的变异研究》等。课题组成员有:李璐溪、李俊杰、巩志强、王东海、刘善涛。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成果以晚清以来百余年的英源汉语同实异名外来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静态、动态两个视角的分析与考察,描写其演变与变异的宏观、微观规律。通过梳理材料,设计、实施外来词称名实验,考察外来词不同形式称名竞争以及尘埃落定的过程,分析外来词称名变项与社会变项的相关性,进而对其产生影响的语言、认知、社会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能指与所指结合的约定俗成的过程、模式与机制。
这里的“外来词”不但包括一般无争议的“音译、半音译半意译、音译+类属汉字”等几种方式译写的形式称名,也包括针对同一个概念的意译方式形式称名。本研究的外来词限制在英源外来词,日源等外来词暂时不在本次研究的范围。本成果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研究:百年来同实异名外来词的分布研究;同实异名外来词的历时性演变;同实异名外来词的共时变异;同实异名外来词的语用态势以及同实异名外来词在语文词典中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其中,英源科技名词的同实异名状况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变异独立为一章,被成果进行了重点研究。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成果除绪论外,共分为6章,即从六个角度展开对汉语的同实异名外来词进行了多维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汉语同实异名外来词的分布研究。主要从静态视角对近现代以来汉语同实异名外来词的分布进行总体特征描写。这一部分共有两块,分别以《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为语料来源,以词典所收词语为研究单位;以《新华外来词词典》为语料来源,以前4个字母的收词为研究对象。对晚清以来的表达同一个概念的同实异形外来词所分布的领域,形成的态势以及竞争的状况进行了描写。从宏观和微观、从量到质的角度总结了同实异形词分布的规律性。
第二章为“同实异名外来词形式称名的历时演变”研究。主要以《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对比作为参照,从《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选取了经过历史沉淀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作为条目出现的400组外来词,借助既有的“近代报纸数据库”“人民日报图文库”“BCC”语料库等,考察它们的历时演变轨迹。从词形的长短、译借方式之间的竞争等方面发现了外来词形式称名历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
第三章为“汉语外来词形式称名的共时变异”。主要分析在不同空间的表达同一概念汉语外来词形式称名的差异性。这一部分,也被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大陆社区内部各语言社区的外来词形式称名的变异,二是两岸三地不同华语社区外来词形式称名的变异。对于大陆社区内部的外来词变异,我们主要设计了变异外来词的使用情况调查,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对不同称名的使用情况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分析了影响不同称名背后的因素。对于两岸三地不同华语社区的变异,我们具体分析了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外来词的称名变异,有同音字造成的译名选字字差异,主体认知造成的命名差异,地域、历时文化传统造成的翻译方式的差异等等。
除了两岸四地外来词译名呈现差异的部分以外,不可忽视的还有他们相同的部分。“本是同根生”的两岸四地在外来词领域也表现出了对彼此极大的包容性,具体体现在改革开放前期港台外来词的北上和改革开放中后期大陆外来词称名的输出。基于这些现象,我们利用“各地中文共时语料库”进行了个案的统计分析,有力的证明了大陆与港澳台等地同实异名外来词的融合趋势。对于华语各社群之间的外来词称名变异,我们同样做了调查,比较了大陆形式和港澳台形式的使用率,内陆居民虽然大都选择使用大陆形式的称名,但部分港澳台形式的也有令人不可忽视的使用率,说明了两岸四地的外来词正在悄无声息的相互融合之中。
第四章为“汉语外源同实异名的科技名词研究”。虽然第一章的静态分布、第二章历时演变以及第三章的同时空的变异都已经涉及到了科技名词,但由于科技名词较一般词汇而言,其表意、形式以及交流表达上的特殊性,以及与本项目研究的契合性,因此,在本成果中,它作为汉语外来词中特殊且重要的一类成员被独立成章,重点关注、研究。
这部分的变异应该说是第三部分的一个有机补充,我们认为科技名词的译写与一般语文性的外来词是有差异的,它不能如一般词语般任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成果主要基于《两岸科技名词差异词典》进行了研究,选择了两岸的“医药类名词”“食品类名词”“基督教名词”以及“所有科技类名词的用字”为研究对象,描写两岸科技名词变异类型的规律性,探讨发生变异的原因。同时,我们还关注了“大陆社区与香港社区法律同实异形外来词”“信息技术类名词的两岸差异”等问题,但由于某些原因未收录进本成果。
第五章为“汉语同实异名外来词的语用研究”。所指意义相同,而不同形式称名的外来词语在语用中真实使用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对两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描写:一是对Trump汉译定名过程中的分歧以及尘埃落定的过程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外国人名翻译时应该注意的原则;二是关注了“APP\TIM\VIP\3D”等几个外语字母词与其中文译词的使用状况,结果发现了专家推荐与百姓使用中的真实差距和态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六章是词典学视角的同实异名外来词在同一或不同类型语文词典中的收录及释义情况。普通语文词典对于不同形式称名的外来词的态度如何呢?我们选择了《现汉》与《规范》对比,《现汉》(1-7版)的对比从共时与历时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基于同一词典不同版本的外来词不同形式称名的释义研究,不但可以观察其历时的发展变化,而且也能折射出不同版本所代表的那个年代的人们对不同形式称名的态度。对于不同词典的对比差异性,则能发现不同词典编纂者对于不同形式称名的选择差异。
同时,我们还关注了语文词进入法律语域,由语文词转化为法律表述词元的三种途径。并提出:普通语文词进入法律框架情景做表述词元时,普遍存在普通经验义与法律专业规定之间的出入量,难以清晰界定其范畴边界,因其模糊性而产生争议性词元。以司法语境的争议词元——“枪支”的界定为例,用司法解释释义、法律词典释义、语文词典释义,搭建起由法律图式、百科图式、经验图式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法律词元界定模式。严格来说,这部分内容不属于同实异名外来词的研究范畴,应该属于“同名异实”的科技名词的变异研究,但我们认为它是本项目的另一面问题,值得关注。
由于译入早期的不确定性,或者时空的差异,外语词被译借入汉语后,常常呈现出同一个概念形式称名的变异性。这些不同的形式称名,构成了同一概念的称名合集。通过我们的观察,形式称名合集中变异个体多是由于译借者在音译方式译借过程中进行不同选择的结果。通过对称名合集进行历时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形式称名的生命力是不同的,通过“词价”的验证,称名合集中称名变体的消亡与存留,是主体世界、客体世界和语言本体世界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通过对表示同一概念的音译式称名和意译式称名或固有词之间的竞争与选择、音译式称名不同变体之间的竞争与选择、字母词和中文译名之间的竞争与选择。在对这些词形的竞争与选择进行考察后,我们发现了两个较为显性且通用的特征:一是具有表义性的词形更容易在竞争中取胜;二是具有简洁性的词形更容易在竞争中取胜。
表义清晰性和语言经济性是制约语言系统表达的两大原则,也是外来词形式称名的两大制约因素。外来词进入汉语的早期阶段,人们对形式称名表义的需求较高,称名的表义清晰性占主要地位;而随着称名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的增加,人们对形式称名的熟悉度增加,词语的内部意义不再需要借助词形手段来理解,这时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作用逐渐加大,人们开始舍弃那些词长较长的形式称名,而去选择词长较短的、简洁的称名。这一特点在“音译+类属”式称名的演变中、在“英文字母与中文译名”的竞争中体现的较为明显。
外源科技名词是汉语外来词不可忽视的特殊一部分。我们对两岸的“医药类”“信息科技类”外来词的变异进行了分析,发现:①两岸外源科技名词的差异大都是两岸在对外来词的音译翻译处理不同导致,所以两岸在引进外来词时,对其翻译要坚持统一的标准,必要时共同商议制定统一的音译表。②两岸外源科技名词的差异还表现在简化字与繁体字、缩略与否、词序上、同音异字上、凸显与隐含语义上、虚词使用与否上。应该说,这些不同形式称名都可以相互理解,基本不会影响两岸的交流沟通。而“义同而形异词的选用构呈的变异”“描述角度不同形成的变异”两种类型让人感觉距离过于遥远,不好彼此理解。通过对两岸外源科技名词的用字差异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台湾译写用字较为随意,但也发现两岸60%的用字相同,使得两岸建立共同的“科技音译用字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之,外来词的形式称名亦如其他类的称名,在总原则上我们应该是秉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宽容态度,但如果关乎重要人名、重要科技名词,则需要遵照称名的多种原则,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对其进行人为规范。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学术价值。对于百年来同实异名外来词的语料的搜集与梳理,分析与研究,能够助力构建完整的汉语外来词词汇史、汉语词汇史。有助于词汇跳出语言系统的传统关注,进入当前语言学研究的新潮流—“基于用法的语言学研究”。基于大型平衡语料库多角度统计计算、称名过程的实验,会把外来词的研究由静态描写为主推向科学化、语用的、认知的更广阔视角。以点带面,会给其他类概念的“称名”研究带来新的方法和增长点。
应用价值。有助于相关“译名”政策的制订。本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国家制订相关语言政策和进行语言规划,有助于对新借入的外来概念称名、对华语区不同的形式称名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有助于词典的编纂和语言的教学。“汉语同实异名外来词数据库”的建设将为编纂全球性华语词典和汉语历时性的词典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还为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