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三个平面视角下汉语科学术语的泛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28 来源:
  九江学院李向华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三个平面视角下汉语科学术语的泛化研究”(项目批准号为:YB2021024),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李清笳、陈利敏、程国珍、王雅清、钱凤兰。
  科学术语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内使用的专门词语。科学术语具有自然语言中的词或词组所具有的语义或形式,是人类深入认识自然界的正确标记物,反映着科学知识在人类语言中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普的普及,大量的专业术语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日常语言中,成为一个通用的词汇。这种现象被称为科学术语的泛化。
  尽管科学术语的研究最早从关注泛化开始的,但不管是英文文献还是中文文献这方面成果都不多。20世纪末,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开始有学者用概念隐喻解释术语的泛化现象,认为术语泛化是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但术语语义的泛化涉及到多个认知域之间的整合,而不仅仅是两个,因此,该理论对术语泛化的解释并不充分。正如此,有学者就提出了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术语的泛化现象,但基本上都忽略了句法和语用在语义泛化上的作用。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学者从三个平面视角综合考察科学术语泛化的认知整合机制。本课题的研究意在填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对概念整合理论的改进,分析汉语科学术语的泛化现象,宏观上推进了认知术语学的理论探索;微观上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解释思路,也为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构建提供了基本的认知计算框架。 
  总体上,学界从语义视角对科学术语泛化的研究思路很难解释泛化后术语语用功能的增值和句法性质的改变。实际上,语用是触发因素;句法提供术语泛化的环境;语义是泛化的载体和结果,所有的术语语义泛化都是这三者合力的结果。例如,“感冒”本指一种轻度的传染病,为名词性的;后来,发展出了不及物动词性的“得这种病”意义,从而可以说“我感冒了”,但不可以说“我不感冒”;再后来,词义泛化,可以指“对某个对象感兴趣”之类的意义,从而由前面不及物动词发展出了心理动词的属性,可以带“不”字,如“我不感冒这个演员了”“我对这个演员不感冒了”等。很多时候,当一个词使用环境的改变会造成意义的变化,也会导致句法功能的改变;而句法功能的改变会造成术语语用功能的变化,使得意义进一步发展。这三个维度的互动造成了术语语义的不断泛化,进而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意义。因此,仅仅从语义本身很难窥见到术语泛化的完整认知计算过程。理论上,我们可以将这种多维度的合力看成是思维整合的过程,即三个平面因素共同作用于科学术语,最终造成了语义的泛化。这样就可以将术语泛化分析纳入到思维整合的框架中。
  之所以说是思维整合而不是概念整合,原因是这种整合的参与者并不仅仅是语义,还包含了句法和语用因素,超出了概念整合理论的范畴。概念整合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与Turner在思维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套概念生成计算理论。其灵感来自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神经网络模型。如果把概念看成是神经元,则概念网就是一个神经网络,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神经网络的运行过程。因此,概念整合本质上就是神经网络的计算。
  然而,该理论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如模型架构存在缺陷,难以对人类认知的具体例子做出精确的解释;存在不可证伪、思维空间定义不明、缺乏心理实验的证据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该理论没有将语境和认知主体考虑进理论框架中,即没有考虑到话语意图和环境对模型整合的制约性,作为一个在线构建理论,这种缺陷是致命的。另外,该理论也没有考虑到思维整合的复杂多样性,对具体整合例子的分析存在事后性和特设性。该理论认为整合经历了三个先后相接的基本过程,即构建、完善和扩展,最终达到了层创意义,但这三个阶段都在层创空间实现。显然,将如此复杂的过程全部放在一个空间中并不合适。而且,绝大多数的概念整合过程细分起来都不是一次成型的,有着连续的过程,因此,把整合过程也看成是层级的,与句法上的层级对应可能更为合理。这种观点实际上放弃了Fauconnier与Turner提出的整合三阶段主张,用分层思想来刻画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其好处为: 
  (1)可以描写复杂的整合现象。整合空间进一步拓展的情况相当复杂,把这所有的过程都放在拓展阶段就会出现尾大不掉的问题,也不能反映思维的层级推进过程。
  (2)和句法具有同构性。语义的每一层整合都会加入新的思维空间,也就是并入了新的成分,这和句法上每一层的组合都会并入一个新单位是一样的,从而使得语义整合过程和句法组合过程同构。
  (3)统一了概念整合模型。模型中完全排除了隐喻,所有问题都在整合框架解决,使得整合理论更统一,也更自洽。
  前面的阐述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①思维整合不同于概念整合,具有开放性;②思维整合具有层级性,表现为句法上的层级性。这两点改进为科学术语泛化整合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基础。第一点使得模型可以容纳句法和语用因素,即将它们处理为思维空间就可以实现整合;第二点为术语语义连锁泛化以及不同维度因素进入整合模型的方式提供了分析框架。由于句法、语义和语用性质不同,在模型中的重要性和整合方式也有差异,因而在位置上就有一定的选择性,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处理模块。
  理论上,任何的科学术语泛化都起因于语用上的话语目标,因此,语用因素处于模型的第一层。语用动因对句法和语义都会产生影响,但最终表现在语义的变化上。因而,句法因素应该在语用之后并入到整合模型中,处于中间位置;而语义因素处于模型的中间和最后阶段。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语言中三个平面上的因素纳入到整合框架中。三个平面之间的互动,可通过整合过程中并入相应维度的成分而实现。
  总体来讲,整合模型向层创空间的投射有两种类别:一种是思维框架的投射,两个输入空间均有投射的可能,如果二者之间结构不一致,模型一般继承的是源域空间的结构;另一种是特征投射,也就是两个空间中的结构节点上的成分以及与认知解读密切相关的特征。广义上,也可以将实体性成分看成特征,这样所有的非结构性成分都是特征,所谓的投射也就是结构和特征的投射。
  然而,三个平面上的特征也有差异。语义维度的特征基本上和思维框架关系密切,大多处于框架的某个节点上;语用维度的特征和语境、认知关系密切,一般是追求特定环境中的表达效果;而句法维度的特征和语言形式关系密切,实际上就是句法结构上的特征。因此,语义特征进入整合空间后和框架联系紧密,直接融入到框架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后面两类进入整合空间后基本上游离于结构之外,作用于结构,因而就不稳定,需要在整合过程中关联到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空间,从而获得特征饱和,使得整合空间成为一个稳定的空间。所有特征的搜索和匹配都是通过认知上的陌生化标记效应实现的。从与核心之间的紧密度来说,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并不一致,但由于句法和语义在实际整合中可能同时处理,也就是处于同一个层级中,因而二者之间用虚线间隔,以示关联。这样就将整合模型的层级性和三个平面特征之间关联起来,从思维机制上解释了不同类型空间分层进入模型的原因。
  本课题属于问题驱动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通过分析科学术语泛化的本质属性,认为概念整合模型可以描写这种泛化的机制,进而对概念整合模型进行改进,并结合案例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分析方法。本研究的核心是建模,将概念整合模型发展为思维整合模型,从而将诸多影响术语泛化的因素都纳入整合模型中,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模型。该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可移植性,只要涉及到语义整合计算,基本上都适用于该模型,因而具有了元理论的性质,并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