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王勇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儒学术语特点及翻译研究”(项目批准号为:YB2019018),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和系列论文《<黄帝内经>中五脏之“肺”的英译分析》等。课题组成员有:陈德民、陈青、张乐、熊淑慧、许荣丹。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儒学术语特点及翻译研究”项目系2019年获准之国家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项目的总体研究对象为儒学术语的特点及英译历史与现实。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项目组期望构建中外译者英译儒学术语的研究框架,充实完善中华典籍外译的历史;研究儒学术语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及影响,把握文明交流的脉搏以及动向;透视儒学术语英语译介中的各影响因素,丰富术语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深化对翻译本质及具体实践的理论认知,扩充译学研究微观和宏观视野。在此基础上,希望本项目的研究能为从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交流的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为国家、地方政府、各行各业从事国际交往提供参考,为国家层面制定中国文化外译领域政策方针提供参考,从而推动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项目获准以来,研究团队在先期文献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了2020年及2021年发表的与儒学术语特点及翻译相关的相关文献,新增了本领域海内外一些重要学者的最新文献,比如Roger T. Ames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出版的《经典儒学核心概念》(A Conceptual Lexicon for Classical Confucian Philosophy),潘文国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中籍英译通论》、李玉良2021年在《中国文化研究》发表的论文“儒经翻译影响下的海外儒学传播”等诸多重要文献,完善充实了团队开展研究的文献基础。
开展研究至今,项目主持人王勇教授与所指导的研究生许荣丹合作撰写的项目阶段性成果“《黄帝内经》中五脏之‘肺’的英译分析”已被《江苏外语教学研究》录用,刊登在2021年第四期。主持人王勇教授在本研究基础上撰写的论文《高层次中译外人才的核心素养》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上进行了选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论文《儒学术语翻译的变与常》由王勇教授在2022 年全国典籍翻译高端论坛做了交流,王勇教授还应邀担任大会主旨发言阶段主持人。
以本项目研究为基础,主持人王勇教授获批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四书》在英语国家的翻译、传播与影响研究”。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学派,堪称中华文明的主导思想。粗略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可以儒家文化作为代表,这既表现在中国文明体制的价值观念方面,也表现在中国政治哲学及家庭伦理观念。它注重道统,是巩固、促进古代社会的完善和发展的学说。
术语是思想的精华,儒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便是由诸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儒学术语构成的。在中国的儒学发展历史上,儒家经典历经从集结到扩充再到最后定型的过程,张岱年曾归纳总结先秦时期哲学典籍中的主要哲学术语,认为包括6类不同的范畴,涉及西周至春秋时代的概念范畴、孔子哲学范畴、孟子哲学范畴、《周易大传》中的哲学范畴、荀子哲学范畴、《礼记》中的主要范畴等方面。
“儒学术语具有融贯性,它不仅在内涵上是各家思想的融会贯通,而且也是不同理论形态之间的相互诠释”(杨宇威,2021:139)。儒家学派的学者无论持有何种关于天人的理论,无论他们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有何种不同,他们都把天、社会人伦、自然规律、世界本原和第一性物质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统一的逻辑结构,从而具有鲜明的儒家特色。
儒学术语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儒学术语的发展是一个范畴化和多元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不同的流派、思想与诠释方法参与其间,所以这一过程并不是孤立和不变的,而是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发展的。术语所代表的不同思想共同构成了儒学的思想体系,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成为影响中华文明的核心概念。
儒学术语以道德伦理为中心,同时兼具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内涵,是儒学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但在儒学术语英译的过程中,由于中英语言及文化存在的具体差异,造成儒学术语翻译存在一定的困境,比如可能出现同一术语翻译版本众多的问题、概念表述不完整的问题、文化内涵丧失的问题,乃至不同程度的误读误译等问题。孔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翻译同样如此,以“道”和“仁”的翻译为例,大致可以看出这方面的基本情况。
①道
“道”是儒学的核心术语之一,《说文》:“道,所行道也。”因此“道”的基础含义为“路线”。以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为例,“道”出现的频率有80余次,是解读孔子、儒家思想、乃至所有其他中国早期思想家时不可回避的一个核心术语,很可能也是理解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术语。
19 世纪时,较早的英译者约翰·查尔姆斯 (John Chalmers)曾把“道”翻译为“tau(reason)”,并把“道”注释理解为“理、因由”,同时“道”的动词形式翻译为“be taued(reasoned)”。20世纪初海辛格 (I. W. Heysinger) 将“道可道,非常道”翻译为“The way that can be over-trodden is not the Eternal’s Way”,也就是把“道”译成“Way”。2021年12月,安乐哲在其最新著作《经典儒学核心概念》一书中,列举了“道”的三种英译方式,分别是音译的dao和意译的“the way”“the proper way”“way-making”。
②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论语》中对“仁”的解释多有不同,但其基本内容却十分明确,即“爱人”。这是因为孔子希望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将“仁”的思想在生活中加以实践。据统计,孔子在《论语》中提到109次“仁”(冯达文、郭齐勇,2004),由此可见“仁”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国内外学者对“仁”的翻译也不尽相同,比如“goodness”“humanity”“benevolence”“moral character”“moral life”“benevolent actions”“humanity”“real people”“manhood”“virtue”等,安乐哲在《经典核心儒家概念》中提供的英译则是“consummate persons, consummate conduct”。
在儒学术语的英译过程中,以James Legge为代表,最初的传教士译者难免受到自身职业和宗教理念这样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传教事业的解读与翻译。在James Legge看来,基督教、儒教与道教的出发点基本一致, 都承认至高神上帝之存在;中国古经里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唯一真神耶和华。这些因素都对早期的传教士译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较晚时期的国外汉学家在翻译儒家术语时,则采取了不同于先期传教士译者的立场和策略。以安乐哲为例,他用训诂等传统汉学方法还原典籍的历史文化语境,努力结析其文本意义,同时运用哲学的视角和方法挖掘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并将其上升到真理性认识的高度,在译文中尽量还原中国文化特色,彰显中国哲学的特性,从而体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儒学术语翻译的中国译者,辜鸿铭是一个代表。在他看来,西方汉学家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学研究,必须透过语言、历史和文化去感受中国经典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从而真正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实质。他的翻译,就是为了纠正里雅各等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儒家经典过程中的谬误,并通过自己的翻译,帮助西方人克服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和误解,从而更好地领略东方文化的微言大义。
儒学术语是中华文化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的深刻体现,其对外的译介传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儒学术语的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对应,需要译者综合多种因素做出自己的取舍。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译者已经在从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跨越,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读早期译者在儒学术语翻译方面的成果,并深刻理解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赞助人因素、主体诗学、译者主体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批判地接受前人的翻译“遗产”,并结合新的时代需求,努力在术语翻译方面取得新进展,有效发挥译者的主体选择功能,更好地推动儒学术语的外译。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构建中外译者英译儒学术语的研究框架,充实完善中华典籍外译的历史;研究儒学术语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及影响,把握文明交流的脉搏以及动向;透视儒学术语英语译介中的各影响因素,丰富术语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深化对翻译本质及具体实践的理论认知,扩充译学研究微观和宏观视野。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从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交流的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为国家、地方政府、各行各业从事国际交往提供参考;为国家层面制定中国文化外译领域政策方针提供参考;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推动作用。
本项目的成果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外译实践,推动中外文化的融通交流、互学互鉴,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