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张晓传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融媒体环境下汉语术语传播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YB2021023),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廖为民、沈建宏、赵寰、翟赟、唐培兰、梁京涛、陈艳华。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项目以融媒体环境下汉语术语传播现状为研究对象,以优化整合术语传播媒介、健全术语传播模式,减少术语传播噪音,提升术语传播效果为主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形成术语传播的理论,为中国特色术语传播理论提供支撑。该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术语传播的效果,健全术语传播学理论,而且还可以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为汉语术语国际化以及科普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部分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的基本介绍;第二部分,术语传播概述,该部分结合现代传播理论,将术语在传统媒体时期和融媒体时期的传播做对比分析,指出融媒体时期的传播特色;第三部分,案例分析。该部分以航天术语和冬奥术语传播为例,对其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等进行描写,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理论,探究优化术语传播的具体策略;第四部分,将汉语术语传播研究向前推进一步,研究汉语术语的国际化传播,并试着建构了汉语术语的传播机制。
该研究的重点为汉语术语传播的理论的概括与抽象,实际看来,汉语术语传播的理论与传播学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直接可以用于指导汉语术语传播,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汉语术语传播的策略具体如下:
第一,建立协同化合作的传播媒介。各个媒介账号在建设各自的传播矩阵的同时,需要加大彼此之间的合作,形成资源的优势互补,减少资源的浪费。目前术语传播使用了一些平台和媒介,如“学习强国”的“科技”板块,澎湃新闻的“澎湃科技”号,中国科技术语微博号(蓝V)、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及其语传播网等等,这些网络平台大都各自独立,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现代的传媒平台如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则很少涉及平台合作。实现传播媒介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能够较好的促进术语的传播。
第二,建立多样化的大众传播模式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播的起点由点线辐射式变为蛛网式多节点多核心的结构模式,汉语术语传播大都依然停留在点线式传播阶段,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互动性很少,造成传播节点断裂,无法实现传播。融媒体环境下,汉语术语的大众式多节点多核心式更利于术语传播。
第三,增加传播的议程设置性,提升传播效果。
融媒体环境下,术语的传播与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的设置关系不再像传统媒体时代那么紧密,传播受众根据自身喜好和判断对自认为感兴趣和相信的信息进行编辑和再次传播,往往一些内容评论本身具有很强的传播性。这使得汉语术语传播内容设置要更加实现建立共识、引导舆论、实现对话的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传播效果。
第四,建立和谐的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提高互动传播,增加用户黏度。
传播主体积极打造各类传播矩阵,不仅要吸引用户,更重要的是要留住用户,使其能够在这些传媒矩阵中持续获得价值体验。各个传播主体增加对用户的研究,加大与用户的互动,使其从“过客”变成“铁粉”。
第五,优化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实现“硬科普”到“软着陆”转变
科技术语的传播,不仅要注重“科”,更要注重“普”,“科”的是知识,“普”的是形式和内容。增加传播内容的趣味性,提升传播形式的多样性,进而提升传播效果。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该项目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方面本研究则是以传播学的理论为基础,对术语在当今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与形式、传播媒介、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术语传播的特色,并将这些研究抽象升华为传播学的理论,可以丰富健全汉语术语传播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术语的传播虽然自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在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主流的媒体和科研机构以及各类管理机构依然是术语传播的权威,具有极高的传播威望。并且由于术语的专业性,自媒体的自由性,使得汉语术语传播中需要加大规范性管理,增加监管的频率与幅度,进而保证传播的效果。该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术语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支撑。此外这些研究成果,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料和理论支撑。
该项目研究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主要如下:
第一,为汉语术语传播平台、自媒体账号以及相关的的社团机构等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出术语传播策略。如提建议一些社会团体机构等建立传播矩阵,发挥传播威望,提升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增加传播的议程设置,突破传播群体的阶层差异,提升传播效果。并且要提升与传播受众的黏度,增加受众对机构平台或账号等的使用时长及频率,进而提升其传播效果。同时也指出这些传播结构在大众传播中要增加社会责任感,突显其专业性,在术语传播中做好术语规范性引导。并对一些自媒体账号进行一定的监管,提升传播生态的质量。
第二,为国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术语传播政策提供支撑。
术语传播是术语标准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只有术语在国内外大量传播,且被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等认可,术语才能走向国际化。该研究运用传播学理论,对汉语术语的传播进行细致研究,探究其传播的特色与规律,并为其进一步传播提出建议和策略,这为术语国家制定相关的术语传播政策提供支撑。
第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强国建设
科普是术语传播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术语的广泛与科学的传播,可以激发人们的科学研究兴趣,进而促进科技人才的培养。而科技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化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可见,术语的传播为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建设提供一些支撑。
该项目还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和效益,对从事汉语术语传播行业的传播有积极影响。促进汉语术语传播媒介的融合和优化。此研究对汉语术语传播的最佳传播模式进行探讨,会促进汉语术语传播效率的提升。此研究对汉语术语的传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汉语术语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传播效果。此外,该研究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本研究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结合传播学、术语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对汉语术语的传播进行全面分析,并对研究的发现的规律等进行抽象概括,将其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的汉语术语传播学理论。这对传播学、术语学等相关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也为同行或对此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些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