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冷冰冰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科技文本中的术语变体研究”(项目批准号为:YB2019017),最终成果为系列论文《新材料英语术语的使用特点及翻译对策》等。课题组成员有:张红、夏菁、孔祥立、倪卫华。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术语是科技文本最重要的语言特征,国内对于新术语的汉译方法研究得多,对语篇中的术语使用特点和翻译方法研究得少;对标准术语关注得多,对术语变体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十分缺乏。术语变体在科技文本中广泛存在,有的是篇章行文中临时使用的,有的是概念本身存在的同义词,有的是出于交流需要而选择的俗称等。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公开出版的专业教材、科技新闻中的术语变体进行收集,提炼术语变体的基本形态和功能以及翻译策略。实践意义是为科技译者术语翻译的培训提供策略指导。
本课题聚焦于术语变体的使用和翻译策略,分析专业教材和科技新闻中的术语变体使用,提出术语变体的基本类别(语言学形态)及使用理据关系,并总结科技术语变体的翻译策略。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1)科技翻译中的术语变体研究——《术语变体研究的多元视角》介评。《术语变体研究的多元视角》是由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出版的关于术语变体的前瞻性著作。通过多位学者的不同视角剖析了专业交流中术语变体现象,阐述了搜索术语变体的工具,并解释了术语变体存在的语义学理据,为科技翻译工作者理解术语使用的本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术语随使用群体的不同而不同,也随使用时间和使用地域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的术语形态称为术语变体”。科技翻译中的术语陷阱,如术语的一词多义、同义词、日常词汇术语化问题皆与术语变体有关。《术语变体研究的多元视角》(2017)一书阐述了术语变体的定义、语义学理据,同时介绍了术语变体的搜索工具,对科技翻译工作者了解术语使用的本质、解开术语翻译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该书的研究主线是术语变体如何产生,如何用工具搜索,以及如何从语义学角度进行阐释,是值得术语学研究者和术语翻译工作者系统了解专业交流中的术语变体现象的一部力作。正如该书前言所说,术语变体是术语学研究的前沿,该书的目的是通过展望和观察该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学者从事的工作以及工作环境,从而提供最新术语变体的内容。该书的研究者通过创建专业语料库描写术语变体的使用,确定术语变体存在的客观性,将术语变体分为6个类别,也确定了6个研究方向;并从原型范畴角度提供了术语变体存在的语义学理据。此外,该书第8章的术语隐喻认知视角和第9章的术语语用交际视角为我国术语研究者提供了完整的研究案例。该书的大量案例展示:在专业交流中,术语存在着多种变体形态,有着多种交流动机;术语可因地域不同而变异,可因历史时期不同而不同,可因使用场景不同而不同,也可因交流媒介不同而产生变异......大量翻译实践表明:科学技术交流中要控制术语变体的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术语变体研究的多元视角》一书从交际语境、地域、社会变化等角度阐述了术语变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术语变体研究的重要意义,也为科技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术语翻译研究的空间和路径。
(2)《新材料英语术语的使用特点及翻译对策》。论文以新材料领域术语翻译为例,从“理解原文”和“生成译文”两个阶段梳理科技术语汉译的术语翻译陷阱;提出“多义术语”、“日常词汇术语化”和“同义术语”三种语言现象构成解读术语的主要陷阱;而生成术语的质量问题则主要来自“双语术语概念的不一致””、“译名缺乏可用性”以及“译名缺乏语境连贯性”等。
新材料按照应用领域分为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应用面广,译者在翻译中会遇到物理、化学、工程等多种专业术语,难度较高。新材料英语术语使用的特点是:其一,许多术语具有多个同义术语,如“形状记忆合金”有“shape-memory alloy, SMA, smart metal, memory metal, memory alloy, smart alloy”等写法,一些化学概念常用单词、缩写或分子式等方式表意。其二,一些术语属于多义词,为多个领域共用,如coating 在阳极氧化工艺中有“镀层”的意思,在造纸工艺中则表示“涂布”。这两类都是术语变体的使用问题。第三,有些术语的概念比较相近,如dry溶于水,可以制成染色剂,译为“染料”,pigment不溶于水,加入水和油之后可以制为油漆,译为“颜料”。术语变体(同义术语、多义术语)和近义术语在术语使用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译者的劳心所在。新材料英语术语的翻译难点和策略可以从“解读原文术语”和“生成术语译名”两个过程分析。“解读原文术语”可以从“甄别多义术语” 、“识别日常词汇术语化”“、“推敲同义术语”等角度进行,在“生成术语译名”阶段,要核对术语概念,以免中英文对应的概念不同导致的术语误译;其次要确保译名可用,因为原文的术语变体使用可能导致汉语译名的不规范,这是科技翻译的常见问题,建议核对术语译名的使用是否为领域常用。第三,要根据语境调整术语译名,确保语境适用。论文认为,术语是科技翻译的灵魂,在翻译软件和机器翻译引擎不断成熟的当下,如何解读篇章中的术语和生成交流性强的专业话语仍然是科技译者需要不断思考和总结的任务。要解决专业文本中的术语翻译陷阱,译者要正视专业交流中的术语词形和词义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积极总结术语使用规律,才能成长为合格的专业意义建构者。
(3)“Translator-oriented terminology management”《术语管理手册:术语管理的基本方面》(Wright& Budin,1997)针对的是术语专家、译员、词典编纂者、领域专家等术语工作者,该书指出术语管理包括系统术语管理和专门术语管理,前者是传统的术语管理,后者则是针对译者的术语管理,针对译者的术语管理不仅包括计算机辅助术语管理,术语变体的识别和使用同样决定了译文的质量。论文指出传统术语学理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Terminology)无法为科技翻译提供术语识别和应用的理论支撑,译者术语管理应当关注术语变体的识别和使用问题。
传统术语学无法指导科技术语的翻译,因为它是以概念对比为研究起点的,通过对比具有相同概念的术语变体来确定规范的术语,进而收集、归类、编写术语词典,而译者的术语工作并非如此,译者是在破碎的文本中识别术语,建立术语词条,并配以使用语境。因此术语识别是译者术语工作的第一步。此外传统的术语工作聚焦的是词,而许多术语在语境中使用的可能是各种句法变体;传统术语工作是属于共时的术语研究,然而译者的术语工作中,由于术语变体的历史意义和当下意义共存,导致了词义选择的错误。如何更好的指导术语翻译工作?论文提出“术语识别是译者术语工作的第一步,重点要识别多学科共用、日常词汇术语化、同义术语、术语词形的多样性”。论文提出的第二个观点是“术语的使用问题”,具体有“根据语篇功能来决定术语的使用”和“根据受众来决定术语的使用”,并从科普新闻翻译中提取案例来佐证。论文的第三部分对科普新闻术语的翻译策略提出了“省略术语”、“用俗称替代”和“用上义术语代替”三种方法。作者认为:要做好译者的术语管理工作,加强术语变体的研究非常重要。
(4)《科技翻译中的术语变体及译者对策》。术语变体是科技文本的重要现象。论文以术语变体定义作为出发点,从术语变体产生的五个理据,即学科共用、文体差异、篇章表达需要、地域命名差异以及认知发展差异,分析科技翻译中的术语变体陷阱及翻译策略。并对译者如何规避变体陷阱,提升术语素养提出了几点对策,具体包括:加强专业素养,建立学科术语库;树立差别意识,灵活应对各类文本,提高检索能力,借助搜索引擎验证。
重要观点:规定术语学派认为,术语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不存在变体现象,然而,描写术语学却认为,在现实语言使用中,许多术语都会出现变体现象。术语是一种规定化了的概念,是抽象的和稳定的,而变体是术语在使用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它可能会随着说话者、使用环境、时间等因素的改变,产生相应的变化。术语变体是科技文本中的一种客观现象。论文从术语变体产生的五个理据进行分析,阐述术语变体导致的翻译陷阱。这五个理据表现为——“学科共用”、“语体差异”、“篇章表达需要”、“地域命名差异”、“认知发展差异”等五个方面。具体来说,“学科共用”是指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各个领域和学科之间相互融合,这就使得一个术语可能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语体差异”是指术语变体来自于不同的语用目的,专业语体常使用简洁而精确的术语,而非专业语体更强调通俗易懂。因此,术语变体的产生来自于专业交流中的受众认知水平的考虑。“篇章表达需要”是指在撰写专业文章时,作者为避免重复,常将相同的概念变换表达,如采用原术语的上义词或下义词、原术语的缩略形式等替代原术语。这些临时采用的术语变体仅仅是为了满足篇章表达的需要,离开篇章后,这种术语变体的指称可能不复存在。“地域命名差异”包括多种,如中国两岸三地、中国不同地区术语命名差异等。出于历史原因,两岸三地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字传播方式,形成了对科技术语的不同命名。“认知发展差异”,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的原有术语不能准确地反映发展的客观事实所产生的新旧术语并存的现象。论文针对以上术语变体产生的原因,建议译者的术语素养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要保证术语翻译的质量,在平时要注意积累术语的多重释义,在翻译时仔细甄别术语所属的学科领域,根据在线词典对术语的概念进行比对。第二,译者一定要清楚译稿的受众群体,依据受众的专业水平差异来调整话语。第三,译者要增强术语识别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术语敏感性,翻译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充分解读语篇,仔细辨别是否有日常词汇术语化的现象,从多样的语言形态中洞察术语概念。第四,鉴于两岸三地汉语术语的命名差异,译者要注意根据客户需求及术语来源进行术语选择。第五,译者在术语的解读和选择时要警惕上下义同形的术语,并借助专业词典或术语在线,确定术语更新的规范名称。译者只有在充分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认真查阅专业词典,做到“置身语境、明辨词义、遵循标准、求同存异、去伪存真、规范译名”,才能准确地译好术语。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丰富了国内术语变体的研究。课题聚焦于科技文本的术语变体使用和翻译的问题,以“术语变体”为主题词发表论文三篇,介评了国外最新的术语变体研究成果《术语变体研究的多元视角》一书,介绍了国际学者术语变体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以新材料英语为例总结了在科技文本中的术语变体使用特点,即以“一词多义”、“同义词”和“日常词汇术语化”为基本表现,可呈现单词、短语和句子等多种语言形态,指出了术语变体产生的五个理据:学科共用、文体差异、篇章表达需要、地域命名差异以及认知发展差异等,并总结了科技译者应对术语变体的策略。此外,课题组还以“Translator-oriented Terminology Management”为题发表在Routledge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论文集Terminology Translation in Chinese Contexts中,提出由于术语变体在科技文本中广泛存在,系统术语学理论无法指导科技译者应对术语变体问题难题,因此建议加强交际术语学研究,可以对科技术语的识别(一词多义、日常词汇术语化和同义术语等现象)提供指导,也可以对术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提供指导。
宣传了术语变体的研究价值。在做课题期间,课题组负责人2019年在上海翻译技术沙龙活动中,以“从专业翻译中的‘术语变体’谈起”为题做讲座;2020年受邀在上海某高校做了题为“ESP语篇中的术语使用特点”学术讲座,同年在上海科技翻译学会承办的第四届ESP跨学科创新性青年学术论坛中做“ESP语篇中的术语之复杂性”发言。项目成果《科技翻译中的术语变体及译者对策》获得第四届ESP青年学术论坛三等奖;《新材料英语术语的使用特点及翻译对策》获得第五届ESP青年学术论坛二等奖。
课题提出的术语变体的分类可用于指导高校的科技翻译教学,负责人基于课题中的材料专业英语和科普新闻语料建立了术语变体翻译案例库,用于科技译者的术语能力培养。相关成果体现在教材《科技译者职业能力实训教程》中的第三章。宁波工程学院刘川教授在该教材的书评中提到“针对科技术语翻译的训练是科技翻译的一大难点,往往令新手望而生畏,传统翻译教程多有忽视之处;本书却单列一章深入阐述并不多见,也是本书的慧眼所及之处。”(刘川,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