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牛振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近代地理学名词汉译及演变研究”(项目批准号为:YB20200013),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孙倩、宋丹丹、赵祎缺、杨聪、胡俊辉。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代西方地理学名词被译入汉语词汇系统以后,经历了从歧异到规范的演变过程,影响当时乃至当前地理学名词的规范使用。本研究全面搜集近现代多类别相关文献,力图厘清近代地理学名词的历史事实及相关问题。基于词汇测查,本研究将达成以下目标:①建设近代地理学译词据库,统计词频,分析汉译名词的基本类型,分类描写词汇现象,探讨一义多形等现象的成因。②梳理词汇演变情况,探究词汇演变成因,归纳不同时段词汇的特点及词汇演变规律。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近代地理学译词为考察对象,选取近40种有代表性的地理学材料,主要包括翻译或编译著作和外来教科书,兼收报刊杂志以及中国人自己编写的著作和教材,对照《地理学名词》(第二版)中的词条,依据引入的地理学概念来确定译词的种类。晚清材料共测查出108 种、383个译词。按照时间分布,第一阶段(1815 年-1859 年)50 种、 106个译词;第二阶段(1860 年-1892 年)63 种、86 个译词;第三阶段(1893 年-1911 年)105 种、188 个译词。民国材料中共测得188种、406个译词;其中,与晚清材料所见地理学概念对应的译词共105种、304个译词,新见译词共83种、102个译词。
近代地理学译词几乎全部采用意译的方式,晚清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对部分概念的表述还未凝结成词,晚清第三阶段出现了四字格的短语;译词不一现象突出。从语源看,英美源译词贯穿晚清三个阶段;到晚清第三阶段日源教科书大量被引进,日源词开始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从译词本身来看,其来源有汉语固有词和译者新造词两类,早在明末已开始产生,部分译词在晚清得以沿用。
从造词法来看,近代地理学译词主要采用说明造词法,所产生的新词词义明确且更易于理解。其中,晚清第一阶段采用了引申法和说明法两种造词方法;第二阶段采用引申法、说明法和双音法造词;第三阶段采用引申法、说明法、双音法和比拟法造词,造词手段逐渐丰富。
从构词法来看,在晚清各个阶段,双音节词占比都高于 60%,以双音节词为主。从词的内部结构来看,晚清译词中偏正式结构的译词数量最多,从偏正语素的含义上来看,正语素多是表示事物的,偏语素多是从性质、状貌、方位的等方面来对正语素加以修饰限制。民国译词中与晚清第三阶段对应的译词中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的比例与晚清第三阶段的译词大致相当;新见译词中多音节词的数量大幅增加、占比增加,双音节词不再占据优势地位。
从译词的演变情况来看,晚清译词部分沿用自明末清初的译词,且表示同一概念的名词在民国时期仍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从晚清译词的内部演变来看,三个阶段都出现的译词共 50种,其中有10 种译词没有发生演变。在发生变化的40种译词中,有两种在第三阶段定型。民国新增了5种统一的译词,地理学译词总体上逐渐趋向统一,但直到民国还有35种译词尚未规范统一。探究译词不一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造词方法不同;认识角度不同;换用近义语素;用字差异,包括换用同源字、换用分化字、换用异体字等;音节的差异;日本译词的影响等。
至少从19世纪60年代起,至1935年,日源地理学译词不断进入汉语地理学译词系统。 日源地理学译词具有以下特点: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时间跨度长,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日源译词不尽统一,且存在书写形式歧异;日源译词用字不受日文影响;日源译词的构词方式促进了汉语地理学名词系统的发展等。
总体来看,近代地理学译词也表现出显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一、共时层面:造词时的民族化倾向,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到多音节词略占优势,构词方面的系统性特征等;二、历时层面:译词逐渐统一,译词种类逐渐丰富,日源译词的影响深远等。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结合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1.不同学科领域的外来科技名词产生与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尚未厘清,有待于全面搜集材料逐一深入研究,并通过不同学科名词之间的比较,探究近现代科技译词的演变规律及规范原则。2.日语译词对汉语科技译词的影响在不同学科之间表现出不平衡性,有必要以穷尽性测査为基础,进一步探究日语译词对不同学科名词的影响,深化近现代中日科技名词交流研究。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推进汉语词汇研究。地理学名词属于汉语专科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和演变在体现汉语词汇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学科名词的特点,值得我们探究。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搜集近40种晚清民国时期代表性材料的初版本或较早版本,对近代地理学材料中出现的重要译词的基本面貌进行全面描写和多角度分析,对推进汉语词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外来科技名词研究。研究早期地理学名词的翻译和演变过程,可揭示地理学名词的汉化路径,观察它们不同于一般外来词的个性特征,将为其他类别外来科技名词的的历史溯源与系统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早期地理学名词的翻译和演变过程,可揭示地理学名词的汉化路径,将为其他类别外来词的历史溯源与系统研究提供借鉴。
助益古籍整理、辞书编纂、自然语言处理。本研究将建设地理学译词数据库,可为古籍整理、辞书编纂提供材料,为自然语言处理提供重要数据。比如为辞书编纂提供参考,纠正词条失收、书证晚出等疏失。
为地理学名词的命名提供依据。本研究将探讨晚清翻译西方地理学著作过程中对传统地理学名词的取舍与改造,以及创造新地理学名词的方法,将为今后地理学名词的命名提供科学依据。
为地理学名词规范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将总结近代地理学名词的特点,对地理学名词规范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研究对近代地理学名词的汉译及演变进行研究,是汉语词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果可供汉语词汇学、汉字职用学、地理学及翻译史研究人员参考。本研究将建设地理学译词数据库,为学界研究提供方便,为古籍整理、辞书编纂、自然语言处理提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