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基于语料库的晚清(1832-1911)政治经济学术语译介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27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刘晓峰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晚清(1832-1911)政治经济学术语译介研究”(项目批准号为:YB20200010),最终成果为专著《时局、诗学和意识形态的碰撞——〈富国策〉译介与传播的社会翻译学研究》和系列论文《社会翻译学理论融合问题再思考》等。课题组成员有:黄立波、王少爽、蒋天虹、薛娇、杨悦。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经济学译入活动,这些翻译活动对中国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中国现代性的形成奠定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目前翻译界对这一时期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很多研究仅止于严复,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大多缺乏深度,已有的研究成果结论有矛盾和舛误。而且,晚清时期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影响翻译发生、发展和文本最终形态的因素很多,很多翻译现象的发生、发展用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视角很难描述和解释清楚。针对这些情况,该项目欲从多视角进一步深入研究晚清的西方政治经济学翻译活动,以推动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学学科形成过程中的经济学翻译史研究。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主要集中对《富国策》《计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佐治刍言》《富国养民策》《富民策》《原富》等经济学译著的研究。其中对《富国策》《计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研究已经发表或出版,其他研究陆续在投寄中。主要内容如下:
  (1)时局、诗学和意识形态的碰撞——《富国策》译介与传播的社会翻译学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23.
  该研究对象为1880年京师同文馆翻译出版的《富国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的译著。《富国策》底本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经济学教授Henry Fawcett所著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译者为京师同文馆学生汪凤藻和美国传教士、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目前学术界对《富国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思想史和翻译史的宏观层面,且在翻译模式、翻译赞助、译本影响等方面的观点有分歧,在翻译文本研究上仍是空白。 本研究以社会翻译学为主要研究视角,辅以语料库、史学考证等方法,主要解决五个问题:《富国策》翻译场域的特点;《富国策》文本变形和译介的经济学内容的特征;翻译模式和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促使译者选择这些翻译策略的原因;《富国策》主要经济学术语翻译特点等。研究结果在以上几个方面皆有一些重要的发现。
  (2)清末“新政”时期《最新中学教科书·计学》:翻译活动的社会翻译学阐释[J].翻译史论丛, 2022(02): 86-99. (AMI)
  该研究对象是奚伯绶编译的经济学教科书《计学》,《计学》底本是The 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初版于1887年,是劳夫林(Laughlin)专为中学生所写的一部基础性的经济学教科书,其主要目的是向中学生传递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以及针对当时欧洲经济问题的实际运用,因此没有对某些理论作深入复杂的论述。该书先后6次再版重印,广泛应用于各个中学,深受师生欢迎,时人评价该书“主题内容编排合理,语言风格浅显易懂,尤其是综合理论与实践应用,不仅适用于中学学生,更适用于广泛的劳动群体”。
  晚清西学东渐浪潮中,教科书作为引进近代科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早期知识普及、学科建构和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计学》作为商务印书馆“最新教科书系列”中的一本,是近代国内译者独立翻译的第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文章以此为个案,以社会翻译学的概念和原理为分析工具,深入探析清末“新政”语境下《计学》翻译活动背后的的社会因素、人为因素及其译本显征。
  (3)凯恩斯经济学思想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和影响研究[J]. 翻译史论丛,2021(02):142-157+170 (AMI)
  凯恩斯是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师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他所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被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 识界的三大革命”。以凯恩斯经济思想及理论为基础,西方经济学界衍生了后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均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在继承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信息、预期因素在 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虽然凯恩斯经济学思想的译介是始于民国时期(始于1920年)的翻译活动,但是晚清和民国时期对西方政治经济学的翻译是一个连续体,只有充分把握这两个特殊时期的每一个翻译个案,才能充分把握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学学科建立与通过翻译引进西方经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书写完整的经济学翻译史。本研究梳理了凯恩斯经济学著作在中国的百年译介情况,对各译本的翻译、出版赞助、传播和影响进行了考释。
  (4)社会翻译学理论融合问题再思考[J].上海翻译,2023(01):13-18.(CSSCI)
  “基于语料库的晚清经济学译著对比和晚清经济学翻译史重写研究”原计划用语料库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社会学、史学和语料库等方法视角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开展深入研究。
  社会翻译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翻译现象的社会性,考察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与功能,描述、阐释和预测翻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为社会翻译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或应对方案。社会翻译学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学理论思想,超越了传统翻译研究中主体与客体、文本与语境、内部与外部、宏观与微观等的对立,融合了语文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翻译研究模式。它注重社会翻译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既对影响和制约翻译文本选择、生产、传播与接受的宏观社会文化因素感兴趣,也关心翻译活动中的语际转换、文本生产、翻译策略的制定等微观问题,主张立足整体考察局部,将所谓翻译“内部研究”的微观问题置于场域、系统、网络等宏观背景下进行综合考察。社会翻译学强调实证和综合分析,注重进行具体的经验研究,它从社会学借鉴了从确定研究课题到设计研究方案,再到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最后到解释结果和报告发现的一整套研究程序,同时借鉴了社会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具体方法,丰富了翻译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但是,当下社会翻译学发展急需要解决自身理论的系统性建构问题,回答丰富多元的社会学理论之间和翻译学理论之间的融合和如何融合。该研究以此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思考。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学术上,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翻译学研究的内涵,切实体现了翻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是非文学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路径的较好的尝试。同时,该专著对晚清很多政治经济学翻译研究的争论焦点都给予了较为可信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晚清政治经济学翻译史。
  理论上,该研究提出:借用了社会学理论和原理结合其它理论进行翻译学问题的描述、分析和总结的研究皆属于社会翻译学研究,社会翻译学研究是翻译学研究的分支学科,专注于翻译的社会性和社会的翻译性两大问题的探索。本研究还对部分社会学基本概念作翻译学意义上的阐释,并与翻译学原理相结合,提升了社会翻学基本理论的解释力,推动了社会翻译学基本理论建设。
  该研究的应用价值亦比较明显,把社会翻译学运用于晚清非文学翻译研究,结合翻译环境,从文本描述入手,并把文本变形与译者、读者、赞助人等人类社会行动者结合起来,这种“社会-译者-文本-社会”的翻译描述和分析框架为非文学翻译研究尤其是晚清同时期的翻译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照和借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