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基于全国统编教材的现代中医药术语规范发展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10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高新颜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基于全国统编教材的现代中医药术语规范发展史研究”(项目批准号为:YB2019022),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各版中医全国统编教材的术语规范工作概况》和系列论文《中医病名“伤风鼻塞”定名史略》等。课题组成员有:盛倩、种涛、吴文清。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中医全国统编教材的术语规范状况的梳理和分析,初步阐明现代中医药术语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总结现代中医术语规范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为中医药术语工作夯实学术基础,提高中医药术语工作的理论和工作水平,拓展术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各学科对术语工作的重视,提高中医药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1)分版研究——各版中医全国统编教材的术语规范工作概况
  以版次为序,依次考察分析各版教材的术语规范工作情况:①一版教材首次构建了系统的中医学概念框架,具备了基本的术语规范意识,各学科均重视术语的规范统一,尤其对学科名称、疾病名等术语的规范做了开创性的工作。②二版教材继续完善、补充中医学概念框架,增强了科学性、逻辑性,术语规范化意识显著提高。二版教材对病名的多次集体讨论,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最早的术语规范工作之一,对后续的中医药术语规范化和标准化,乃至整个中医药标准化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三版教材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前两版教材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教材时代烙印显著,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编写,合并了几个学科,删除了多个学科。④四版教材恢复了因文革停编的中国医学史、内经、伤寒等几门课程,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得到恢复,术语方面也较上版具备了更强的规范意识。四版创立了一些新的术语,是现代中医史上术语创制最活跃时期之一,如中医耳鼻喉科的“鼻鼽”、“伤风鼻塞”,中医各家学说的流派名称等。⑤五版教材在前几版教材,特别是二版基础上,对各门课程进行了全面修改和提高,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五版教材是现代中医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教材。在术语规范化方面,五版教材保持了前四版的成果,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⑥六版教材在前几版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并与时俱进,及时吸纳了各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术语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步。穴位、中药名以国家标准和药典为规范,多个临床学科的病名遵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标准选定病名。教材编写以标准作为依据,历版尚属首次。⑦七版教材较之前版做了很大的改革,教材结构更为充实、合理,并吸收了较多的现代研究成果。本版在术语规范方面所做的完善和创新,为历版最丰硕者之一。多个学科设立了术语相关的专节专篇,如《医古文》“中医药事物命名”,《中药学》“中药的命名和分类”,《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等等。伤寒、金匮、针灸、基础理论等学科对重要术语进行了英译,为历版教材中的首创。⑧八版教材是在七版基础上,由原编写团队主导进行的修订,教材调整不大,主要是充实和完善。八版“再版前言”中明确提到“名词术语”的重要性,为历版首次,说明教材的组织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术语规范意识。⑨九版在上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前言强调“概念表述规范”,表明主管部门把术语的规范使用视作评价教材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等主动提出术语的使用须与国家标准一致。⑩十版教材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术语规范化的主动意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首次提出遵循国家标准、规范,如《中医基础理论》“注重规范专业名词术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等表述保持一致。”
  总之,随着统编教材的历次修订,教材的概念框架逐步完善,术语规范意识日益提高,术语工作的相关措施也越来越成熟实用。
  (2)分学科研究——中医药学各学科历版统编教材术语规范工作概况
  考察22个学科历版统编教材的术语规范工作概况。考察内容包括:版本概况、学科名、学科结构、术语规范的代表性工作、术语创制,最后作出总结性点评。各学科均在努力推进术语的规范使用,但侧重点不一,学术水平也有所差异。择要介绍11个术语规范活动较为积极的学科及其代表性工作:①《医古文》后期的几版教材重视术语相关知识的传授,如七版下篇第八章第五节“中医药事物命名”对中药、方剂、腧穴、医书等的命名特点和规律进行了介绍;十版附二“中医药难字简释”,简要介绍若干单字术语的读音、语义、例句等。②《中医基础理论》五版书末附有“名词术语索引”,共约700余个术语,为本教材的创新,为术语规范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七版开始,教材附关键术语key words ,收录约500个关键术语是的中文名及英译,历版版教材中规模最大的术语英译,不但为术语规范化,更为术语的英译提供了颇具价值的素材。③《中医诊断学》对证、辨证论治等一系列重要术语的阐述尤为详细和深入,反映了现代中医学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历程。如六版第十二章“疾病诊断概说”,首次系统论述了病、证、症、辨证、辨病等概念,是本版教材的创举。④《中药学》从第四版开始,重视中药名的规范引用,并与时俱进,密切关注相关标准、法规的动向。如第四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本草》学沿用已久的名称为正名,并注明出处。如无文献记载的则以植物或动物学的中文名称为正名”。第十版“每味药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及各省、市现行中药材标准的名称为正名”。⑤《中医内科学》重视中医病名的分类和命名:六版总论设“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详述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历史与特点等,七版编写“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一节,首次专篇论述中医内科病名。⑥《中医外科学》重视中医病名的命名,一版即编撰“外科疾病的命名和释义”,介绍外科病命名7个原则、20余个总括性病症名的定义、范畴等,后几版继续发挥和拓展。为中医临床各科教材首见。⑦《中医妇科学》紧密结合学科最新进展,通过增减疾病证型修正妇科辨证体系。如九版在“妇人腹痛”中增设感染邪毒型,从而解决了对盆腔炎性疾病急性期的辨证论治。将“闭经溢乳综合征”在闭经的气滞血瘀型中以加减法的形式予以阐述。十版编写组认真分析历版教材各个疾病的证型,结合临床实际对一些病症增入新证型。⑧《中医眼科学》重视中医术语使用。眼科临床使用大量的西医检查、治疗,但教材编写始终以中医术语为主。眼科还重视病名的规范及中西病名的对照。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术语规范化工作是中医各科的典范,该学科极为重视病名的甄别、规范。第一版即提出“咽喉病名,在古书中,名目繁多,有些病名,界说不甚明显,在诊断上容易混淆,为了使理论与临证实践相结合,故适当加以整理归纳,便于学习”。第二版又对第一版进行了修订:“第一版……病名虽然统一,但分类仍嫌太繁,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还不够密切。第二版的修订,就针对以上不足之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补充。”此后历版均把病名的增删、规范、创制作为教材的重要任务。此外,该学科还善于创造新病名、重视术语定义的撰写、古今术语对照等。⑩《中医急诊学》大胆开展中医病名的创制或借用。初版(即统编六版)病名主要选用临床各学科已规范的病证名称,部分选用传统病名,在原内涵基础上,扩大了其外延。如急性脾心痛、急风、心衰、肺衰、肾衰等。该学科为满足临床需求,积极采用西医病名,还根据临床实际和中医习惯,将部分病证归入“证候”类,而并非勉强定做疾病。这些举措不为俗见束缚,对临床及科研大有益处。⑪《针灸学》在术语规范方面的工作较为全面,如重视腧穴、经络命名的规律和特点,重视解剖学术语的古今对照,经穴定位始终与国家标准、规范保持一致,并善于利用图示补充对概念的描述。
  总之,各学科的术语规范工作始终都在努力发展和完善,尤以《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眼科学》《针灸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学科最具代表性。
  (3)现代中医术语规范工作发展史研究——基于全国统编教材
  通过对第1-10版中医统编教材的术语工作情况的总结分析,尝试将现代中医术语规范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对这四个时期统编教材的术语规范意识、概念体系框架、术语规范举措及新术语创制等几项工作进行了论述。
  ①初创期。约为1950-60年代,以一、二版教材的编写为标志。此时期中医学概念框架基本构建完成,具备了朴素但主动的术语规范意识。此时期的几项术语规范举措,如耳鼻喉科病名的规范、针灸穴位及外科疾病的命名规律的总结归纳等,成为现代中医术语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发端。
  ②探索期。约为1970年代,以三、四版教材的编写为标志。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学科重整、中西医结合等尝试。重要术语“辨证论治”、新创病名及地方草药等均通过教材得以确立和推介,中西病名对照等活动为后来的中医术语规范奠定了基础。
  ③发展期。约为1980-90年代,以五、六版教材的编写为标志。五版教材是中医史上影响最大的教材,六版对前几版进行了一定程度革新,并与时俱进,注重吸纳学科最新进展。该时期中医概念框架趋于完美,术语规范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该时期术语方面成果较为全面,如学科名称、各科病名基本定型,《中医内科学》首次对传统病证进行了分类,各科及时吸收中医药标准化成果,等等。
  ④成熟期。新世纪至今为成熟期,以七至十版教材的编写修订为标志。各学科保持并加强了中医概念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权威性,术语规范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意识进一步增强。代表性工作如病名及定义的规范、英译的加入、术语标准和规范的采纳、证型的创制、成熟新术语的引介等。
  (4)统编教材与中医新术语创制相关论文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统编教材在中医新术语的创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我们扩大了研究范围,进行了个案研究,撰写发表了2篇论文。
  ①中医病名“伤风鼻塞”定名史略(中国科技术语2020年第5期)。“伤风鼻塞”相当于西医学急性鼻炎。古代中医对急性鼻炎的诊疗经验,包含于“鼻塞”、“鼻鼽”、“鼻窒”、“伤风鼻塞”、“伤风”、“感冒”等病症。“伤风鼻塞”作为医学用语屡见古籍,但并未成为独立的疾病。现代中医耳鼻喉科建立,统编教材三版用之为急性鼻炎的俗称,四版时正式将“伤风鼻塞”确立为规范病名。“伤风鼻塞”符合名词术语定名的科学性、简明性、约定俗成及顾名思义性等原则。
  ②中西医结合新病名"耳眩晕"的衍生与确立(中华医史杂志2020年第5期)。"耳眩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耳源性眩晕,它是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在中西医结合背景下创造的新病名,它首见于四版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至五版时定为疾病正名,现已成为中医规范术语,其定义和对应西医病种已基本统一。
  总之,通过对统编教材术语工作的梳理,较完整地展现了现代中医术语事业起步、探索、发展直至成熟的历程。统编教材在概念框架的建立完善、术语规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术语的名称及定义的规范化、术语创制、术语英译等多个方面,为术语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素材,是中医药术语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项目总结了现代中医术语规范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大体勾勒出现代中医药术语工作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术语规范工作的理论和工作水平,拓展术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项目成果发表后,还将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各学科对术语工作的重视,提高中医药教材的编写质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