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基于科学文献的学科体系自组织构建

发布时间:2025-02-27 来源: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杨立英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基于科学文献的学科体系自组织构建”(项目批准号为:WT2019027),最终成果为计算机软件《基于科学文献自组织关联的科学图谱》和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沈哲思、岳婷、童嗣超、陈福佑、刘亚辉、廖宇、张建东。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学科分类体系是世界科技、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基础,其中心问题是基于一定的原则,对现代科学的庞大体系中各门学科的对象和领域加以揭示,确定它们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并以严格的逻辑排列形式表述这些关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是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前提,也是完善中国特色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条件,是认识科学知识,学术推广的基础。除了指导各个自然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外,合理的学科分类体系也利于资源的整理和检索。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成果包括:
  (1)《基于科学文献自组织关联的科学图谱》(在线系统)
  利用web of science 5000多万论文、1.9亿引文构建了三级分类体系系统,一级包含16个学科、二级包含289个学科、三级2113个学科。系统可实现学科的实时检索及关联分析。
  (2)《基于科学文献自组织关联的科学图谱》报告(简版约2万字、完整版约15万字)
  基于在线系统数据,可以形成《基于科学文献自组织关联的科学图谱》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各级科学图谱的组成、命名及关联关系:一级、二级、三级学科概况图谱3张,以及针对各个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图谱,总共约300张图谱,展示学科之间的交叉关联。
  与其他学科体系相比,本课题形成的学科分类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合适粒度的学科分类体系:以自组织的形式,自下而上地构建学科分类体系,需要通过调节参数,构建合理粗理化程度的学科层级,避免学科节点过粗或过细。
  (2)学科节点命名和描述的科学合理性:在学科节点的命名上,本分类体系充分结合了定量数据的优势与专家判读的优势。专家根据每组相似研究主题的论文的内容、主要期刊、关键词等信息,对每个节点进行命名和描述。命名时需遵循各个节点的粗粒度、关联性、唯一性、统一性等原则。
  (3)展现不同学科间的关联关系,反映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随着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入,现有的学科分类体系对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体现不充分,不能对学科交叉协同发展起到足够的指导作用。本研究除形成树状结构的分类体系外,还利用论文簇之间的关联关系,绘制科学图谱,展现学科分类体系中相同层级不同节点间的关联关系,能够反映学科之间的亲疏远近、交叉融合情况。
  (4)学科覆盖全面、学科组织更新和调整动态及时:学科具有动态发展与相对性,已有的覆盖全学科的学科分类体系,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宽泛,更新调整相对滞后;以MeSH和PhySH为代表的专业领域分类体系,虽然能够及时做到内部学科体系的更新和调整,但只集中于特定的专业领域,无法顾及全学科。本课题利用最新的全学科的科技文献为基础构建学科分类体系,可以做到学科覆盖全面、学科组织更新和调整动态及时。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本课题研究利用最新的全学科的科技文献为基础构建学科分类体系,能够克服以往学科分类体系学科覆盖不全面、更新和调整相对滞后的问题,以科学图谱的形式展示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关系,反映学科交叉融合情况。为学科分类体系的构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了学科分类体系的理论基础,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此外,该分类体系还可以为名词委、各类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学科建设层面,通过主题画像,感知主题演化态势,探测科学前沿,优化学科布局。在机构建设层面,多维度观测机构学科发展态势,动态观测科研产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及时调整未来规划。在人才建设层面,可以多维度评估科研人员、科研团队的表现,为人才引进、培养以及团队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在期刊建设层面,能够进行期刊画像,从主题层级解构期刊发展,助力规划;还可以面向期刊,提供科研成果的精准推送服务;另外,还能够进行对标分析,提供定制咨询服务,如为期刊的选题、组稿提供建议。在生态建设层面,可以提供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助力科研诚信建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