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甘莅豪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互联网百科平台中的术语传播机制及规范化研究”(项目批准号为:YB2020009),最终成果为专著《互联网百科平台中的术语传播机制及规范化研究》。课题组成员有:李守石、朱亮清、庞艳茹、金志军、周萍、甘罗成、辛卉君、林珊。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以Wikipedia为首的互联网百科知识搜索和共享平台逐渐成为普罗大众、各行各业,甚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记者、学者和政治家们搜索信息,了解新事物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已经逐渐超过CNN、BBC等传统媒体(Lih A,2004)。
随着互联网百科影响力日益加强,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文献除了针对互联网百科平台运作提供技术支持外,还对维基术语的生成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如Niederer S. & Van Dijck, J.(2012)分析了互联网百科中不同类型用户与内容自动化生产的关系,提出互联网百科是“协同知识”生产的典型。王薇和徐芳(2013)在“协同知识”生产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了互联网百科开放、对等、共享、全球运作的四个创新传播特点,认为互联网百科作为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可以对抗权力和资本的影响,具有“客观性”和“中立性”特征。Gorgeon和Swanson(2015)总结了互联网百科术语“web2.0”在2010-2015年期间被编辑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互联网百科编辑者社区构建条目术语的过程,分析了注册用户、匿名用户、管理员、程序员等不同角色对条目术语文本发展做出的不同程度的贡献,进一步肯定了“互联网百科”中立性的特征。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并不认同此观点,他们发现互联网百科条目术语中存在一个交织权力、利益与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黄顺铭、李红涛(2015)在《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互联网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术语(2004-2014)的个案研究》中通过分析“ 南京大屠杀”的中文互联网百科条目术语,研究在线社群通过协作、激辩与妥协,建构出一个历史事件叙事的集体记忆过程。Eva Gredel(2017)运用福柯话语分析的视角,以俄罗斯联邦对克里米亚的吞并为具体案例,通过详细的微观分析,剖析出互联网百科在线互动讨论区对条目术语页面话语生成的影响,及其背后蕴含的权力关系。Sangeet Kumar(2017)分析了在恒河“Ganga”命名上互联网百科页面发生的编辑战争,通过网络化数字领域话语的运作,说明网络上的知识生产如何加强和扩大全球知识生产中存在的不对称现象,最终揭示了互联网百科与其建立之初致力于非政治性和“中立知识”的理想目标之间的矛盾。
实际上,互联网百科条目术语平台长期活跃的编辑用户或者对我国不友好,或者对我国不了解,或者对我国有偏见,从而致使互联网百科平台生成的术语,存在很多有损我国领导人、政府和国家形象的内容,比如很多人物条目术语称呼我国领导人为独裁者;不少地名条目术语的介绍,特别是有争议地区的地名,严重损害了我国主权,比如钓鱼岛、西藏、台湾之类(诸蔚冰,2017);很多突发事件,动辄构建我国专制的政府形象等等(张亚琼,2017)。
因此,基于互联网百科的“非中立”性,丁洁(2016)提出“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急需改变以往重内宣、轻外宣的状况,因此探索如何融入世界主流媒体渠道进行中国政治话语传播就要研究媒体特点,找到突破路径”,并试图找到对外传播政治话语的“维基模式”。
然而,虽然互联网百科平台在对外传播领域存在着极大的优势与重要性,但目前,我国学术界依然缺乏一套系统地对互联网百科条目术语话语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其在对外传播领域中“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可能所起的作用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之,如果能够全面揭示互联网百科术语知识建构的生产机制,充分利用百科条目术语生产所具备的低门槛性和公众性等特点,以及和建立专门新闻实体机构相比,其不需要经过长期的前期建设及付出高昂的经费投入就能在对外传播领域收到较好成效的特点,根据互联网百科平台游戏规则,对互联网百科条目术语的话语和活跃编辑用户进行监测、分析和干预不仅应该迫切提升到我国对外宣传中的议程,而且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互联网百科平台虽然宣称“中立”和“客观”,实际是一个充满了话语争夺、协商妥协的话语场。也就是说,互联网百科不应该简单地被认为是信息搜索平台或者百科辞典式的知识平台,而应该被定位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对外传播平台。然而,中国对外传播领域对互联网百科的重视却是长期缺失的:已有研究一方面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百科平台为中国对外传播适应全球传播格局重构、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良好契机;另一方面没有注意到互联网百科存在大量对中国国家形象、政府形象、国家领导人形象不利的描述。因此,分析、应对和利用互联网百科条目术语给我国对外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书共有九章,近23万字,详细阐述了:互联网百科作为全球传播力与影响力最大的协同参与式互联网百科平台,一方面为中国拓宽对外传播路径、树立大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对外传播工作带来挑战。机遇表现为:为中国适应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提供良好契机;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国际性平台;为中国网民更好地融入国际社区创造条件等。而挑战表现为:互联网百科条目术语内容对中国存在大量偏见与误解;涉华议题在多语种互联网百科中缺乏系统性整理与维护;互联网百科社区缺乏有影响力的亲华网络编辑;传统对外传播话语模式无法适应互联网百科社区。基于此,该章认为中国对外传播亟待鼓励网民参与互联网百科平台的编辑活动,积极培养维基平台意见领袖,在遵守国际话语规则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
本课题还进一步结合框架理论分析了互联网百科术语中的知识框架。课题选取了英文互联网百科中的昆明3·1事件条目术语与伦敦6·3事件条目术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发现两者都描述了“极端分子用刀砍杀路人”事件,却分别建构了“民族冲突”和“恐怖袭击”两种极为不同的数字话语框架,即在“非原创性”“可查证性”编辑方针和网民结构等因素的作用下,互联网百科术语深受国际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秩序的影响,其并没有真正成为一部全面、均衡、“协作自由的全球百科术语”。
在知识合法性方面,本课题发现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百科术语知识是人类社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性来源于一系列意识形态认同:认同互联网是民主的,认同民主能够实现公平正义,认同透明能防止操纵,认同群体思维优于个体思维,认同流动性的辞书内容能够克服空间、时间和文化带来的偏见,认同全球网民不分昼夜的编辑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均衡”等等。然而,从文本、用户和平台规则出发,分析英文互联网百科中存在主权争议的“钓鱼岛”条目术语,却可以发现该条目术语正文整体呈现亲日的特征,编辑社群中亲日网民的编辑次数和数量大大超越了亲中网民,平台设定的管理机制无法对活跃用户的不良编辑行为进行实质监管。整体看来,“钓鱼岛”条目术语并不能实现知识真正的“全面均衡”。在这个意义上,该章进一步论证了互联网百科术语不仅仅是人类知识储存与传播平台,还是国际话语斗争与协商平台。
本课题还讨论了互联网百科术语中的命名政治问题,指出命名不仅是一种能指与所指对应的符号指涉行为,而且是一种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元话语行为。在面临命名冲突时,互联网百科术语的知识构建模式呈现出和传统纸版百科术语完全不同的分配、储存和生产特点。和精英团体构建知识不同,互联网百科术语通过网络社群自组织规范,建立起集体行动制度。在不受政府和市场完全控制的制度之下,维基群体一方面约定并达成“命名方针”的编纂共识,一方面又策略性地诉诸包括“命名方针”在内的各种编纂方针、指引和争议解决程序,就全球知识体系中的命名权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争夺。这种争夺一方面充斥着各种民族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等意识形态冲突,一方面又保证着互联网百科术语通过网民长期、亿万次对话与试错的活动,记录、积累、更新与构建着人类社会的知识。
本课题还讨论了互联网百科术语的机器人话语权问题。课题指出互联网百科术语存在着一个群体性自组织的线上社区。在这个社区中,不仅活跃着众多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类群体,还生存着大量功能、地位、目的和职责彼此不同的机器人群体。这些人类和机器人共同维护着维基社区,通过撰写、修改、讨论、斗争、妥协和配合等一系列编纂行为全面提升互联网百科术语条目术语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机器人不仅是人类力量的增强器,还是拥有独立账户的行动者,其一方面被人类用户设置了严格的编辑门槛,另一方面依靠虚拟空间赋予的生理权力、维基社区赋予的身份权力、维基平台赋予的算法权力,在生产、保存、分类、分配知识的过程中,生成了机器自身独特的认知经验,同时逐渐消解着“人类中心主义”。
本课题还讨论了互联网百科术语中的知识形态,并对拉图尔的“黑箱理论”进行了反思。课题认为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建立于现代主义时期的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亟需重新反思。拉图尔的“黑箱”隐喻无法准确描述互联网百科知识的特性,“行动者网络理论”以“行动者”为研究中心的视角,亦无法用来分析互联网百科趣缘群体的匿名知识生产过程。从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状况来看,只有借助“马赛克”隐喻,借鉴谢克纳的人类表演学视角,依据“环境戏剧理论”,重新理解“维基人”群体编纂行为中的空间利用、角色定位、剧团组建和话语权争夺等问题,才能恰当描述和分析社交媒体时代知识生产的过程和特点。
除此之外,课题还讨论了维基社群如何巧妙利用客观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和中立性原则为自己主张的知识进行背书:
首先课题将客观性原则视为一种知识生产的体制与文化,选取互联网百科英文“一带一路”条目术语为研究案例,探讨互联网百科出台的客观性政策原则在“一带一路”条目术语社区中的所承担的角色。研究发现,在互联网百科“一带一路”条目术语社区的争议论辩中,不同立场的编辑都会将客观性原则作为修辞资源为其主张辩护。从争议论辩的过程与结果来看,客观性原则在互联网百科中的实践,反映了互联网百科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一些内在机制:客观性原则会被其他原则所制约;官方出台的客观性原则有待补充与完善;部分政策原则因其“模糊性”,为有偏向性的编辑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这些内在机制都对互联网百科知识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课题讨论了互联网百科术语中的平衡性原则。本文以互联网百科术语的平衡原则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网络民族志、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别从方针规定和案例应用两个视角全面解析平衡原则并探究平衡概念的基本内涵。研究发现,互联网百科方针中的平衡原则是互联网百科用户在长期讨论与修订下达成的“共识”,可分为文本平衡原则、图像平衡原则、外部链接平衡原则。该章还指出平衡原则也是编辑者们在互联网百科社区中编辑与讨论文本、传输价值与立场的“策略”,并选取了英文互联网百科中的“中美关系”条目术语与“转基因食品”条目术语等具体案例,考察英文互联网百科用户在维基社区中对平衡原则的运用,总结出“平衡”概念的基本属性:一是各平衡要素间为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二是平衡要素处于变化状态,平衡关系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最后,在分析各种社会因素对互联网百科平衡原则造成的影响后,发现互联网百科平衡原则内涵的形成依赖于影响因素的驱动作用,而影响因素又制衡着平衡原则的发展。
最后,课题分析了互联网百科术语的中立性原则。该章选择了互联网百科中军事冲突类条目术语,以2017年中印边境对峙为例。以中立性视角切入,运用话语分析和民族志研究方法,探究网络编辑们如何运用互联网百科的中立性原则政策编辑“2017年中印边境对峙”条目术语。该章首先探究了互联网百科中立性原则的具体要求以及形成过程,然后从“现实构建”、“媒介引述对象”、“核心主题讨论”三个方面展现互联网百科网络编辑者如何运用中立性原则政策从事编辑行为,并对2017中印边境对峙条目术语中的“关键性编辑者”的编辑行为进行分析。该章发现编辑们在使用互联网百科中立性原则政策编辑条目术语时,对该原则进行了选择性使用,使其成为删除对立观点或保留己方观点的工具。同时中立性政策中一些不够明确的规定,让编辑们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编辑,这导致中立性原则成为编辑们服务于自己意识形态的工具。在编辑过程中,编辑者们除了根据已有的中立性原则从事编辑行动外,编辑们也在具体编辑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中立性共识,而这些共识又再一次被用作于服务自己的观点。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虽然互联网百科平台在对外传播领域存在着极大的优势与重要性,但目前,我国学术界依然缺乏一套系统地对互联网百科条目术语话语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其在对外传播领域中“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可能所起的作用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本研究充分利用了百科条目术语生产所具备的低门槛性和公众性等特点,指出互联网百科平台并不需要我国经过长期的前期建设及付出高昂的经费投入就能在对外传播领域收到较好的成效。由此,本课题深度分析了互联网百科平台游戏规则,并总结了对互联网百科条目术语的术语和活跃编辑用户进行监测、分析和干预的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的相关成果已形成3篇CSSCI期刊论文。相关智库成果《自媒体平台组建的涉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群组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认为涉新冠疫情术语在互联网,特别包括互联网百科等社交媒体社群在内等领域的传播情况,和国家形象密切相关。该报告2020年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被中央有关部门单篇采纳,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