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朱建平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传统科技名词英译原则与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为:2018001),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朱建平、洪梅、都立澜、高新颜、崔昶旭。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我国国力强盛,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科技、文化向外传播的速度在加快,但我国传统科技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遭遇到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带来的困扰,尤其是传统科技名词的外译(英译)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其中缺乏学术界公认的有操作性的传统科技名词外译(英译)原则与方法是主要原因。
英语为外语中使用最广的语言,而中医药学又为我国传统科技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学科。本研究在中医药学名词规范化20年工作基础上,形成较为成熟的中医药名词英译原则与方法,可直接为制订中国科技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教育学、建筑学、中国古代哲学、民族学、宗教学、食品等9个传统科技名词的英译原则与方法时参考。
开展传统科技名词外译(英译)原则与方法研究,对于我国传统科技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交流,尤其对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传统科技外译(尤其是英译)是传统科技对外传播的主要桥梁。其中传统科技名词英译是传统科技英译的关键,而传统科技名词英译需遵循传统科技名词英译规范,传统科技名词英译原则与方法是传统科技名词英译规范的母标准。以中医药学为例,开展传统科技名词英译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均属首次。中医药学名词英译原则与方法是传统科技名词英译原则与方法制订的先行者。
本研究重点围绕中医药学名词,制订出有关英译原则与方法, 主要包括名词英译规范编制的基本原则、方法、共识性核心术语及部件的翻译、工作流程等内容。兹扼要介绍有关原则、方法、核心术语及部件的翻译。
(1)规范术语英译的原则。①对应性:译名词义与中文术语及概念相对应。各原则不能兼顾时,优先遵从对应性。②系统性:保证学科概念体系的完整性,翻译时须注意上级概念术语与下级概念术语的衍生关系。③简洁性:译名简洁,便于行文应用,避免解释性翻译。④同一性:同一概念的术语只用同一词对译。⑤回译性:译名结构在形式上与中文术语一致或相近。⑥约定俗成:目前已通行的译名,与前述原则虽然不完全符合,仍可考虑采用。⑦民族性:中医药领域中,中药名、方剂名、针灸腧穴名、人名、书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以及部分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基础、病名等术语,采用音译法,或兼译法,或双译法,或多译法。
(2)规范术语英译的方法。英文意译、直译、音译、兼译法,以及双译、多译法分别适用于相应类别的术语。不创造英文字典中没有的新字(word),除中药名外亦不使用未被英文接纳的拉丁文。
(3)四字结构术语的英译。中医药术语中四字结构颇多,常为偏正词组、述宾词组、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其中动词涵义部分可使用该动词的名词形式或动名词,而不使用祈使句和to do形式,也不使用被动态。
(4)中医核心术语及部件的英译。①核心术语的英译:部分中医核心术语的英译已达成国际共识,可作为规范。②术语部件的英译:主要对基础理论、证型和治法等术语中作为术语部件的常用单字的英译做出约定或规定。
本研究制定的中医药名词英译规范原则与方法,旨在为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规范编制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技术规范,为解决当前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奠定基础。并由此作为其他语种,中国科技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教育学、建筑学、中国古代哲学、民族学、宗教学、食品科技等其他传统科技名词翻译的参考。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本研究形成的规范第一部分“中医药名词英译原则与方法”是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及本团队近20年实践及经验的总结;以ISO、全国科技名词委、国家标准委术语标准化工作文件为规范,并借鉴了WHO、世界中联、ISO/TC249及ICD-11 传统医学术语标准化经验,理论成熟,可操作性强,是制定中医药学名词英译标准的母标准,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找到其他传统科技的一些术语英译例子作为印证,初步实现对中国科技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教育学、建筑学、中国古代哲学、民族学、宗教学、食品等学科术语的覆盖,为疫后进一步深入开展第二部分“其他传统科技术语英译原则与方法”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最终本项目形成争议较小、实用性较强的规范文件,配合全国科技名词委后期开展的相关推广工作,对于我国传统科技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交流,尤其对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