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肠外肠内营养学名词混淆和误用辨析及对卫生经济学影响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26 来源: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赵敏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肠外肠内营养学名词混淆和误用辨析及对卫生经济学的影响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为:WT2021031),最终成果为系列论文《“营养风险”混淆和误用调查与分析》。课题组成员有:刘丽娟、马媛媛、欧益伊、王晶、何芳、黄月。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加强术语培训和规范化使用的推广,将术语的规范应用渗透在继续医学教育和医疗质量控制中,发挥规范名词术语的价值,术语的误用与混淆必然影响着临床营养的规范化应用。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的营养风险诊断和营养不良诊断,支付额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医务人员因术语概念混淆导致的诊断错误,可能面临医保相关的这个违规拒付的风险。临床营养学科应促进临床营养支持规范化应用并实现卫生经济学效果,支撑医疗服务科技创新、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技术,进行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和系统评价。采用专家咨询法,把模糊性的名词从深层次认知厘清,加速名词术语规范的拓展传播与创新共享。
  研究发现“营养风险”、“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在国内外甚至国际顶尖杂志论文发表、临床应用、会议交流、网络传播中均有混淆误用的情况,营养风险混淆误用比例较高。近5年国内“营养风险”进入医保适应症正式实施,开展相关研究的文章增加,名词术语正在逐渐被清晰认知和正确运用。国际上“营养风险”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但是均存在概念的混淆和误用。国际国内对此术语关注度更高,混淆误用高发,影响规范诊疗、医保政策推行和国际学术交流。部分作者后来发表更正说明,也有学者至今未能分辨清晰。
  营养风险筛查大部分使用了正确的筛查工具NRS2002,但部分研究论文不能与时俱进,仍采用2018年全球营养共识中没有入围的工具,或使用PG-SGA与其他工具进行比较。有的研究甚至指向营养支持“无用论”,混淆营养风险与营养不良的概念,忽略了营养支持疗法可能改善临床结局,等于不自主地宣扬“营养支持疗法不影响临床结局,即营养支持疗法无效论”。因为对营养风险筛查的意义用途不明确,缺乏后续规范营养支持,虽然患者营养支持的使用率较高,但规范程度亟待完善、患者康复期持续的不规范营养支持对于改善临床结局,产生卫生经济学效果可能会大大降低。
  2002年-2023年英文文献数据库(Pubmed)入组的文献共63篇,临床研究 37篇,综述26篇。(1)误用情况:临床研究中,营养风险被误用为评价营养状况(营养不良)9例,误用为营养不良风险的情况为5例,合计14例,误用占比37.8%,其中一半出现在近5年发表的文章中(2018-2023年),中国(1,7.1%),国外(13,92.9%)。有的文章“营养不良风险”在题目和全文中均使用错误,应为“营养风险”;有的在题目中名词术语使用正确,但全文中多次出现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风险的混淆,误用甚至出现在国际顶级期刊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2)混淆情况: 26篇综述中,营养风险概念混淆12篇[16-27],46.2%,其中2/3出现在近5年发表的文章中(2018-2023年),中国(3,25%),国外(9,75%)。在指南建议中也有营养风险与营养不良风险混淆的情况。
  中文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中检索结果为562条,排除主题不相关,重复文献,最后入组的文献共310篇。营养风险被误用为评价营养状况或判断为营养不良49例,误用为营养不良风险的情况为21例,合计70例,误用占比22.6%,2018年前误用比例为67%,2018年后误用情况明显减少。这与国内“营养风险”列入诊断编码和2018年纳入医保政策密切相关。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促进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规范化术语应用和推广。规范诊疗、医保政策和医改决策推行,完善临床营养学科建设。
  术语误用导致丢失了一部分有营养风险而无营养不良的病组,澄清以后会准确评估现行的国家医保政策中“以营养风险进行营养干预”对临床结局的改善及卫生经济学价值,且这部分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卫生经济学价值更高。
  排除误用的部分数据给医保政策下的大数据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排除误用对对卫生经济学分析的干扰,为国家医保政策和医改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制定政策更科学实用,体现卫生经济学价值更明显,减少日益增加的巨额医疗消费。实现名词规范工作与科技、经济发展和医学诊疗效果提升的深度融合,将科技名词规范成果与全民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

 


附件下载: